close

        最近去台中看可愛的孫女,兒子說:「我們明天去麥田!」腦中一直在「麥田出版社」、「麥田捕手」等名詞打轉,於是反問兒子「麥田賣什麼?」兒子說:「妳去年不是提過大雅種小麥的新聞,想看麥田!」原來說的是我曾念念不忘的小麥景色。

金色的麥田  

     說起來是一甲子前的往事,那時家住台中省二中旁的光大里眷村。村外的馬路旁多半是稻田,每年冬季田裡種小麥,當小麥結穗後,從綠色麥穗到金黃麥穗,都成為孩童的零嘴。

     綠色麥子的心是白色,還帶漿汁,並不可口,小孩只是好奇嘗鮮,也僅摘幾顆麥粒。等麥子轉為黃色,還不硬時,是最好吃的時候,通常摘一穗,避開刺人的芒,剝出麥粒,放入口中咀嚼。只要不吞下,麥粒很快的嚼成一團,小孩覺得很像當時昂貴的泡泡糖。但怎樣努力嚼,那團麵筋就是不會吹成泡泡。

麥穗特寫  

     那時眷村淘氣的男孩,在地瓜成熟時,總愛到田裡偷拔地瓜。可能偷得太多,讓農夫極憤怒,經常抓到小男孩,找家長賠錢。而採麥穗,似乎眷村的男女小童都會做,但沒聽說農夫生氣!我想每個小孩在某一時段,最多採一穗嚐嚐,農人也就睜一隻眼,閉一隻眼,算了!

     我家後來搬到烏日,離開主要的大馬路,各處仍是稻田。印象中二期水稻收割後,農人似乎在田野燒稻草,然後撒種,接著小麥長出,抽穗,麥田從綠色轉到一片金黃。

那時我就發現種小麥似乎比種稻省事太多,因為種稻前,農夫要在田裡先放水,再趕著水牛犁田,然後把翻過的土耙平。在翻土之前,農夫還要先育苗,待水田都處理好,才能插秧。綠綠的秧苗不知長了多久,農夫就要跪在田中除草,好像要除兩三次草,還得隨時注意水田中的水量。總之,在農業機械化之前,種稻真的是件辛苦的事。

直到民國50幾年,台灣中部的冬季,還有不少麥田。當美國將生產過剩的小麥傾銷台灣後,麥浪翻滾的畫面從此少見。我看資料才知道直到民國85年以前,中部還有麥田,是公賣局的契作田,小麥用來做啤酒的原料。

大雅鄉為何是全台最後的小麥產地,原因在於從民國8589年,埔里酒廠的紹興酒,購買該鄉的小麥。89年,金門農試所和該鄉農民契作,生產的小麥做為「麥種」,提供金門農民種植小麥,再拿來釀高粱酒。

在網上找資料,才知大雅鄉的小麥,是算是釀酒的品種。而高筋、中筋、低筋麵粉來自不同的小麥品種。杜蘭小麥,是義大利麵的首選。

2008年全球爆發糧食危機,台灣有識之士開始尋找台灣本土小麥,才發現僅剩大雅鄉還有些小麥田。碩果僅存的麥田,讓大雅鄉的文化人,辦起全台獨一無二的「小麥文化節」。

     我們找到「寶興宮」,在宮外的鄉間小路看到分散的零星麥田,讓我想起到大寮看花海,也是破碎的花田,因腦海中沒有壯觀的金色麥浪,所以沒有失望感。開心的是:小小的麥田,讓我回到兒時的記憶。

綠色的小麥田  

     我猜有的麥田該是後來補種的,於是大多為黃澄澄的麥田,卻突然出現一塊綠田。我還看到有塊地,在田埂邊有排綠油油的小麥草,接著是大片的雜草地,再過去卻是土黃色的麥子,這塊麥田的種植過程真令我好奇!

     兒子和媳婦吃了三十多年的麵包、麵條卻沒見過小麥的本尊,他們算是開了眼界。我呢,總覺現在的小麥比記憶中的高大肥碩!果然,在某篇論文中見到幾十年前的在地種小麥圖像,真的很瘦小!

後記:《美援年代的鳥事並不如煙》書中「吃麵讓你頭好壯壯」談到美國人行銷小麥的招數,作者一再強調台灣不產小麥!我懷疑作者太年輕,或在北部都市成長,因此不曉得台灣曾有麥田的往事。奇怪的是:他專攻台灣戰後農業史,應該知道中部地方冬季種小麥吧!

     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