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寂寞的南洋食材 (37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        幾年前接觸東南亞姐妹後,我從極陌生到熟悉;從遠征前鎮南洋雜貨店及三鳳宮前青草店買香茅、香蘭、檸檬葉、薑黃、南薑,到已能自給自足,幾乎不假外求。換句話說,我在把它請到自家屋頂上,不僅自用,偶而還能與友人分享。

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     我在《中華兒童百科全書》找「橄欖」資料,讀著讀著居然讀到「台灣市面上所賣的各種橄欖加工品……,都不是真正橄欖的產品,實際上是從錫蘭引進的錫蘭橄欖。果實很像橄欖,也可以食用;但只有酸味,沒有香氣……」

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        桂皮,在零食不多的年代(民國40年~60年),曾是小學生磨牙的好朋友。我記得讀國小時,只花一毛,就能從中藥房買一小截褐色的樹皮。小孩習慣先舔桂皮,有些微甜味,接著用牙齒咬下小小一角,細細咀嚼時香氣及甜辣味在口腔中散開。因為桂皮耐吃,是貧困歲月時,小女生的最愛!

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       小時候家父曾買過長得像綠色羽毛,散發濃郁氣味的茴香菜。定居高雄後,偶而在市場看見它的身影,懷舊讓我買一把回家,可是一把做餃子饀太少,何況我也不知是否好吃?清炒過卻覺得乾澀,我不喜歡。

     飲食文學興起後,有篇文章說我們市場所見的「茴香菜」,其實不是茴香而是「蒔蘿」,大家都搞混了。幸好家中有本《辛香料養生事典》,翻到162頁,看見新鮮蒔蘿葉的長相,果然和菜市場賣的茴香菜一模一樣,原來它是「蒔蘿」。

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        多年前到印尼,我最大的發現是:印尼人真愛吃樹薯,除了千變萬化的樹薯加工品外,樹薯葉的吃法也不少。我以為印尼是樹薯王國,那想到樹薯在非洲才是老大。

我在網上看到這句話「沒吃過樹薯,不算去過非洲」。可見印尼人和非洲人相比,是小巫遇上大巫!非洲是世界薯的主要生產地,有兩億人以它為主糧,因此產量佔全球的一半。尼日利亞是非洲,也是世界最大的薯生產國。近年來,加納、莫三比克、坦桑尼亞及肯亞等國,也成為種植薯的主要國家。

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    儘管我在幾年前對台灣樹薯的身家背景做了一番研究,也知道樹薯的原產地是巴西。但是對一個除中文外,無法閱讀任何外文的我,根本沒有能力找尋樹薯在巴西的地位。

     也是前幾年,我買了一本很好看的旅行兼飲食書「玩食」,最近為了找咖哩樹的資料,把這本書翻出來,我在書上記下木薯(樹薯)粉的頁數,原來是作者在巴西吃過的樹薯產品。我突然想在古狗那兒,是否找到「木薯在巴西」的相關文字,幸運的查到一點資訊。

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     前幾天,我在教堂廚房邊看到一棵長相陌生的樹,它的枝條很密,掛滿深綠色的小葉片,整棵樹看來朝氣蓬勃。我問友人「這是什麼樹?」竟然是「不知道!」

躲在廚房邊的咖哩樹  

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4) 人氣()

        山藥和樹薯如何分辨?這是讓我迷惑好久的疑問,我想也是許多都市人的問題吧!樹薯和長條土色山藥,乍看之下很難分清,據說就有攤販,把樹薯充當山藥來賣。

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     我剛認識羅望子時,要找羅望子蜜餞,只有到前鎮的佳易、金雞兩家專賣東南亞雜貨的店去找。這幾年高雄火車站前開了不少家印尼雜貨店,大多數兼做印尼自助餐生意。

最近在公車站對面,也就是麥當勞隔壁,開了家規模頗大的東南亞日常用品超市。該店一樓是越南區,想當然老闆和越南有淵源;二樓是印尼區;三樓則是泰國和菲律賓區。所以想找這幾國的羅望子蜜餞和羅望子膏變成相當方便的事。

羅望子.JPG  

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緣起

     我未上新興社大文化視窗(即台灣人與東南亞外配一塊談文化差異)課前,腦版從未烙上「羅望子」的痕跡。有一次何青蓉教授在黑板上寫東南亞水果,記得台灣學員看到:榴蓮、山竹、紅毛丹……頻頻點頭。

當教授指到:羅望子、牛奶果時,台灣人全傻眼了,連何老師也莫宰羊。班上越南、柬埔寨的同學,則興奮的以母語談論這兩種果實。我們請來自柬埔寨的文蘭描寫這兩種水果的長相和滋味,她說羅望子有酸有甜,可當零食,也可做菜。我們幾個台灣人有聽沒有懂。

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

        自從學做南洋菜和研究各種咖哩的香料後,我發現紅蔥頭是南洋廚房中,極重要的香料。幾乎所有的菜餚,都有切成末的紅蔥頭,而蔥頭酥更是佳餚上桌前最後的增香品。

綠咖哩中的香料.JPG  

探究紅蔥頭的原產地,我從網路資料中得知它的故鄉在巴勒斯坦,早在公元650年已傳到中國。我猜除從絲路進入長安,其次以海上絲路做貿易的印度商人,將許多香料賣到泉州、廣州等沿海都市,紅蔥頭因此而傳入。至於西方世界,直到十字軍東征後,紅蔥頭才被武士帶回歐洲,如今它已是世界性蔬菜之一。

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     我有次參加檳榔學術會議,某位學者對檳榔介紹的幻燈片,總覺得那些檳榔樹長得很奇怪;後來看到一本介紹檳榔長相的照片,奇怪感又湧出來。我再仔細看,發現他們竟把椰子樹當成檳榔樹。

你分得出椰子樹和檳榔樹嗎?.JPG  

對一個常到鄉下走動的人,滿眼所見不是壯碩的椰子樹,就是纖細的檳榔樹,從體型就知道這兩種樹的外貎差很大。這些有學問的人為什麼張冠李戴?理由是沒看過真實的樹吧!因為他們都從圖片認識植物,反而對實物沒有辨識力。

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我對椰子粉最早的印象該來自椰子糖,記得還是香港進口的舶來品。如果沒記錯,當年椰子糖和白脫糖是很高檔的糖果,送人很體面呢!

     二十多年前,我買了台「白鐵號」烤箱,照隨烤箱贈送的食譜做西點,餅乾常需椰子粉,於是我家廚房有了椰子粉。隨著歲月的流動,我發現麵包店的椰子粉越來越多,連麻薯都有沾椰子粉的口味。

蒸椰子粉.JPG  

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     自從認識愛玲後,打開我對咖哩和香料的好奇之窗,慢慢的看懂以往書上說的香料,比如荳蔻、胡荽子、葛縷子……也學會分辨香茅、香蘭、黃薑、南薑、檸檬葉……

     雖說台灣引進很多南洋植物,可是仍有許多香草在台灣找不著。愛玲一直找尋一種香花,據說可放在咖哩中,也是許多菜餚的重要香料,她說它叫「茗荷」日本人很愛吃。

她想盡辦法托人從馬來西亞帶了一朵冷凍的花苞來高雄。那次她把花切絲,拌入炒好的米粉中。只是聞起來,有股「白熊洗碗精」的刺鼻氣息,讓我對這花的印象欠佳。

不知名香花.JPG  

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     去年底,我在北市某百貨公司美食街,見到新推出的斑蘭蛋糕,看那綠色的糕體,我猜加入香蘭汁液。正好玻璃櫃上擺了試吃品,小罐內是切得小丁小丁的蛋糕,看來它的身價頗高貴。我嚐了一小丁,正如所料它就是香蘭蛋糕。

     為什麼捨國人熟知的「香蘭」,取個大家極陌生的「斑蘭」,想來該是行銷的考量。因為「香蘭」是早已崩盤,且過時的食材。如果到賣青草的攤子,20元可以買一大把,比青菜都便宜,沒有任何價值可言。台灣人愛改名字,認為改了名,運也隨之而改,廠商將「香蘭」改為「斑蘭」,也是基於同一種心理。

印尼市場賣的香蘭葉.JPG 

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4) 人氣()

半世紀前,台灣中南部的田野、山坡,處處可見到綠油油的樹薯林。據說那種灌木有毒,雖然它有圓柱形的塊根,卻沒有小孩敢像偷挖地瓜般偷樹薯。老實說,年幼的我根本不知道它的根是食物。

台灣木薯田.JPG 

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4) 人氣()

香茅草對台灣人來說,並不是陌生的名詞,因為光復之初,香茅、香蕉、稻米、甘蔗和茶是五大外銷農產品,賺取不少外匯。香茅草如何外銷?當然不是出口乾草,當牛羊的飼料,而是精煉成香茅油。

香水茅.JPG 

香茅油能做什麼?相信是年輕人第二疑問。香茅油呈黃褐色,放出特異清爽的香氣,是製作香水的上等材料。香茅油可用於香水、化妝品、軟性飲料、驅除蚊蟲,以及做香皂及清潔劑等功用。在人工香精問世之前,香茅油的重要性由此可知。

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

«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