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  小時候家父曾買過長得像綠色羽毛,散發濃郁氣味的茴香菜。定居高雄後,偶而在市場看見它的身影,懷舊讓我買一把回家,可是一把做餃子饀太少,何況我也不知是否好吃?清炒過卻覺得乾澀,我不喜歡。

     飲食文學興起後,有篇文章說我們市場所見的「茴香菜」,其實不是茴香而是「蒔蘿」,大家都搞混了。幸好家中有本《辛香料養生事典》,翻到162頁,看見新鮮蒔蘿葉的長相,果然和菜市場賣的茴香菜一模一樣,原來它是「蒔蘿」。

我到旗津學做印尼菜,秋娥教炒椰子鬆,最重要的香料是小茴香子,她說:「你們叫八角為『大茴香』;像稻殼的叫『小茴香』,和印尼所說的大茴香、小茴香完全不同。這種才是我們要用的小茴香子,千萬不要拿滷肉的小茴香。」

     她手中的「小茴香子」,體型比滷肉用的小茴香子迷你許多,彎曲的外型,乍看之下有點像小蟲蟲。當她在小火上炒小茴,有股熟悉的香氣。我拿起小磨坊的瓶子,才知它叫「伊朗小茴香子」,後來才曉得,這款茴香子磨成粉,就是烤羊肉串的「孜然粉」。

     寫到這裡已出現五種茴香,沒買過滷包的人,當然不知道八角和小茴香的長相;認識茴香菜的人,看到大陸的茴香菜,也不覺得有何差別!只有翻開《辛香料養生事典》的八角、茴香、蒔蘿篇,才會了解它們有何不同。

     先說我們誤以為茴香菜的蒔蘿和大陸茴香子的不同:蒔蘿的英文為Dill,大陸稱「洋茴香」,它是一年生的繖形科植物,種子橢圓扁平。大陸茴香子的英文為Fennel,是多年生的繖形科植物,種子黃綠色,形狀與大小和稻穀很像。

     《辛香料養生事典》上說蒔蘿有茴香和洋香菜的香氣,味道清香,長時間燉肉、熬湯較適用。大陸小茴香子有苦味和炙舌的感覺,多用於醃制肉類、水產或蔬菜的增香劑。

        我想很多人看到這裡,還是不懂兩者差異,新鮮的蒔蘿和大陸茴香菜,從圖片上很容易辨識。大陸茴香菜因為多年生,除了割下的茴香菜外,還有個像洋蔥的茴香塊莖也能食用。至於一年生的蒔蘿,通常連根一起出售。

     八角的英文名為Star Anise,是木蘭花科,原產於中國南部和越南。八角和茴香的長相迥異,科別也不同,為何成為兩岸華人口中的「大茴」呢?我從《素食雜談》的中國三大香料─茴香、桂皮、花椒中找到答案。

        原來八角誤入「茴香」國的始祖是李時珍,他說;「自番舶來者,實大如柏實,裂成八瓣,一瓣一核,大如豆,黃褐色,有仁,味更甜,俗呼『舶茴香』,又曰『八角茴香』」。

        印象中八角是中國特產,李時珍為何認為來自番邦?作者也為『舶茴香』做解釋,他說;「古代中國邊界比較模糊,產自廣西的八角在南寧集中,再以船運往北方,於是誤以為來自南洋。」在植物分類學未成氣候之前,中國人把像稻穀的茴香子叫「小茴」,大個的舶茴香理所當然成為「大茴」。

      印尼人(也可說外國人)腦中的大茴香子,英文名Anise,果實細小橢圓形,褐色。它的精油香味與甘草類似,法國與土耳其人酷愛的茴香酒,主要的原料就是用大茴香子。

      西方人口中的小茴香子,英文名為Cumin,也稱為伊朗小茴香,外型較細長,香氣極重。歐洲人認為是古老而神奇的植物,傳說可驅魔、避邪及解毒。古代埃及人用來作為醫療植物及開胃調味聖品。印度人則作為興奮劑、驅風劑及腸胃藥。

        不找資料還不知伊朗小茴香子的神效,難怪維吾爾人那麼喜愛它。我最近買了兩百多克的小茴香子和孜然粉,每罐才一百多元,算是便宜的香料。

      《辛香料養生事典》的茴香篇,開篇明義為:「同科的茴香有許多種,氣味、口感皆不同(其實長相、顏色也不同),辨別清楚後利用,是應用非常廣泛的辛香料。」(註:隨便翻該書,找到另一個茴香姐妹,即葛縷子又稱「凱莉茴香」)

      想認識不同茴香的真面目,最方便的是網路。想看茴香子是什麼模樣?到百貨公司或大賣場的香料區,從瓶上的標籤找到目標,再仔細欣賞。此外,滷肉香料包中的稻穀,就是大陸小茴香子,也是國人心目中的「小茴」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