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  多年前到印尼,我最大的發現是:印尼人真愛吃樹薯,除了千變萬化的樹薯加工品外,樹薯葉的吃法也不少。我以為印尼是樹薯王國,那想到樹薯在非洲才是老大。

我在網上看到這句話「沒吃過樹薯,不算去過非洲」。可見印尼人和非洲人相比,是小巫遇上大巫!非洲是世界薯的主要生產地,有兩億人以它為主糧,因此產量佔全球的一半。尼日利亞是非洲,也是世界最大的薯生產國。近年來,加納、莫三比克、坦桑尼亞及肯亞等國,也成為種植薯的主要國家。

樹薯在非洲種植得很廣,原因是非洲人生性樂觀,卻有點散漫,需要花心思和時間的水稻、小麥種植,他們不感興趣。不需要太多勞力,再乾旱貧瘠的土壤,都有收穫的樹薯,當然成為首選。

  樹薯一般在11月份成熟,每當薯收穫時,男女老少都加入工作行列。由於薯的皮灰灰的,和木棍顏色相仿,所以當地人以木棍搬運薯時,乍看之下,分不清他們是用薯運木棍,還是木棍運薯了!

  薯採收後,農婦先把薯皮削除,露出潔白的根莖。削好的薯越來越多,在一群黑和一群白的忙亂糾纏後,薯就被放進容器搗爛碾作粉狀,等著下鍋了。薯最主要的吃法就是煮熟拌成糊狀,還有就是炸成類似薯條的模樣。

說到樹薯加工,東南亞人習慣磨漿,非洲人卻以棒捶搗碎,我在網上看到婦女用鎌刀樣的錘子,敲打樹薯。我猜這也是因地制宜,在缺水的地方,人獸都無水可用,怎能奢侈的揮霍生命之泉呢?直接打碎曬乾,才是王道!

這種薯粉,加水加熱後,煮成稀糊或粉團,然後加上汁液和佐料拌食。是非洲許多民眾賴以維生的主糧。而薯的卡路里含量很高,是僅次於稻米、小麥之後的全球第三大卡路里的來源。

薯在莫三比克和坦桑尼亞是都市「窮人」的食物,是農民種植的主食,他們根據需要,可分批收成。因為薯可以留在田裡長達3年或4年的時間(這點我很疑惑,因為台灣的樹薯成熟後,如果不收成,塊根會老化,根本不能食用);並較少受到天氣、農作物病蟲害或其他諸如玉米之類作物的影響,長久以來薯在糧食安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。
       
非洲東部地區國家,普遍乾旱引發糧食危機,近1400萬人目前亟待人道主義救援。這種情形之下,地區農業專家再次呼籲重視可生長於乾旱貧瘠土壤的薯,這種富含食用澱粉、有「地下糧倉」之稱的薯類作物,蘊藏著解決非洲人民溫飽的「大智慧」。
       
聯合國糧農組織曾發佈研究報告指出,在全球糧價及燃油價格不斷飆升之際,種植薯可為貧困國家和地區確保糧食及能源安全提供長期保障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薯的幾種吃法

象牙海岸人將粉碎成顆粒狀的薯稱為「阿提耶蓋」,蒸煮後食用時只要佐以專門的菜汁即可。中西非的許多工薪階層的午飯,就是一包用塑膠袋裝好的阿提耶蓋。

象牙海岸人將加工成麵粉狀的薯粉稱為「富圖」或者「富富」,食用時用開水沖泡,反復攪拌、調和成濃稠的麵糊,再配上菜汁或其他菜餚,就是一頓飯。我想加工的薯粉,必定消除讓人中毒的成分,才能以開水沖泡。

非洲人也喜歡將新鮮的薯,切成塊狀,蒸熟或油炸後食用。烤薯最簡單,將新鮮薯直接放在火上烤熟,就可食用。對岸在非洲工作的人不少,有人在網上po薯的照片,一根根去了皮的白薯,看來頗可口。

薯粽子也是先把薯去皮,略煮後搗成濕粉,用一種寬葉將濕粉裹成粽子樣,煮熟後即可吃。我覺得這種粽子,口感QQ,應該很好吃!中非人吃飯時圍成一圈,中間放一盆薯糰(有的部族更喜歡吃玉米糰或小米糰)和一盆菜,薯葉、燉肉塊、魚塊或菜肉雜燴。他們不用碗碟,主要用手抓飯,用右手姆指、食指和中指揪一小塊薯糰,夾些菜,或蘸上湯送入嘴裡。

薯在尼日利亞叫Yamu,外表很長很粗,滿身毛疙瘩,是尼日利亞的國糧。在該國上至總統,下至平民百姓的餐桌上,Yamu是不可缺少的主食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薯節

薯節是非洲多哥國,埃維族的大節日,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。薯節於每年七月舉行,但是時間並不固定,而由部落頭目與長老,根據當年的氣候及其他活動的安排 ,共同商議舉辦樹薯節的明確日期。

埃維族視樹薯節如過年,節日前後有九天。節前每戶都要殺牛或宰羊,並準備節日期間的食物。假日第一天清晨,村民將搗碎的薯泥,拌上棕櫚油,製成當地稱為「特巴克」的美食。村民習慣將「特巴克」放在農具上,想吃就可吃。

埃維族人中盛行一夫多妻制,平時各個妻子另立爐灶,和自己生的子女過活。父母與獨立生活的子女,平時也分開吃飯。節日這一天,家庭所有的成員都要聚在一起吃團員飯。

這幾天是歡樂的假期,民眾聚在一起擊鼓、跳舞以及傳統的競賽活動。而最受重視的是「薯比賽」。

薯比賽以村為單位,村民選出兩根自家最得意的薯,寫上名字,放到村中廣場。那些擺在廣場的薯,一根挨一根,既整齊又好看。比賽開始後,老鼓手敲起歡樂的鼓聲,身穿傳統服飾的青年男女,隨鼓聲而起舞。

此時,頭目和長老開始評審薯,在好的薯旁放一粒小豆,得豆最多的薯是大贏家。薯的主人,除了有獎品和眾人的歡呼外,雙手捧著薯繞場一周,還真拉風呀!所以薯比賽對村民有很大的吸引力,除了鼓勵村民用心種植外,更對薯的產量有正面作用。

我在網上看到相關照片,樹薯比賽的場景,真的令人難忘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ang0802 的頭像
    wang0802

    王蜀桂的道聽塗說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