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年前,來自柬埔寨的文蘭,帶我到位於前鎮的佳易便利商店,那是我第一次踏進販賣南洋香料、食品及日用品的專賣店。架上林林總總的香料,我看懂食材中文名,卻對它如何使用,真的是一片空白。
更令我嘖嘖稱奇的是:來自泰國、印尼的牙膏、洗髮精、保養品、洗衣粉……甚至內衣褲,擺滿架上。台灣這些產品質都優,東南亞朋友為什麼還要家鄉東西,想來該是習慣和便宜吧!
此外,來自泰國、印尼的流行音樂CD、雜誌、空運來台的泰國日報,該是異鄉人抒發鄉愁的精神食糧。對我來說,更是陌生且打不進的一塊。其實僅食品的香料,就夠我學習,那次是我和羅望子的第一次相遇。
過了兩年,印尼姐妹帶我去該店,她們告訴我蝦膏做菜很香;椰漿倒入咖哩雞,味道更好……我還是不敢買那些東西,而且大部份商品,對我來說還是陌生的異國食物。
有一次,我和泰國姐妹去「佳易」,她介紹我認識放在冰櫃中的新鮮香料。那些都是我沒見過的綠葉植物,據說有些是從泰國空運來台。印象最深刻的是做打拋肉的香葉,她說在泰國很便宜,在這裡變得好貴!
那幾年,「佳易」是待在高雄的印尼、泰國、越南、柬埔寨、馬來西亞等東南亞人最愛逛的補給站。後來在它對面,出現一家專門服務越南鄉親的「金雞」便利商店。由於佳易的貨較多元,一般人還是以它優先;而越南人幾乎只光顧「金雞」因為他們愛吃的鴨仔蛋、粽子、扎肉在那裡都買得到。
我學了東南亞菜後,再到這兩家店,架上的香料和用途也大概知曉,自然會因需要買椰漿、蝦膏、魚露、蝦片、胡椒粉…偶而會買香茅、黃薑、南薑……總之,我到南洋雜貨店已是識途老馬。
也因為對南洋雜貨不再陌生,我只要遇著這類雜貨店,總是好奇的進去瞧瞧!我發現不管旗津或車站前的印尼小吃店,店內擺的雜貨只限於印尼產品;越南小吃店也是愛用國貨的支持者;只有「佳易」是跨越國界,難怪旗津的印尼姐妹,常會捨近求遠到前鎮補給東南亞食材。
最近我把前些年在不同雜貨店買來的香料一字排開,發現無意中重覆買同品牌、同時間出廠的肉荳蔻粉、咖哩粉,價格卻相差幾近一倍。只是年代久了,我真的不知那家賣得最貴!
兩年前,我發現火車站前麥當勞隔壁竟出現一家南洋雜貨大樓,樓下是越南貨,二樓為印尼貨,三樓則是泰國和菲律賓。這家店最大的特色是:想買這四個國家的食品、日用品,不要東奔西跑,一趟就搞定。
其次,以我多年進出各地的南洋雜貨店,不管香料、調味料或泡麵,他家的價格好像最便宜。更重要的是,所有的南洋雜貨店都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,這家竟然每筆交易都開發票。
我一直以為這家店的老闆是越南華僑開的,因為感覺越南貨最多,又放在樓下。前些日子為買泰國魚露去該店,遇到一位開朗的年輕人,我問他老闆是越南華僑嗎?他的答案是:四個合夥人,分別是越、印、菲、泰的華僑。
寫到這裡,我想通了,原來貨物的陳列,該是當地人在台的多寡而定。因為目前不管新移民或外勞,越南人數最多;印尼居次。至於菲律賓和泰勞,則少見多了,難怪兩國雜貨會放在三樓。
我覺得自從這家店冒出來後,南華街那幾家印尼小吃店的雜貨品項,似乎在萎縮中。而我也不再千里迢迢的跑到前鎮,光顧「佳易」和「金雞」。
後記:火車站前的東南亞雜貨店,去年搬到「和欣客運」隔壁,仍在建國二路上。從原址穿過陸橋,經過統聯、阿羅哈等汽車站,就可以找到該店。據該店員工稱,同樣房租,新址面積大三倍,能擺更多東西,於是搬家。(我卻覺得沒有以前多!或許他們淘汰以往滯銷品,陸續進新貨中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