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藥和樹薯如何分辨?這是讓我迷惑好久的疑問,我想也是許多都市人的問題吧!樹薯和長條土色山藥,乍看之下很難分清,據說就有攤販,把樹薯充當山藥來賣。
這一個月來,先是朋友送我南投產的紫山藥,前幾天另一友人送我他們自家種的黃色樹薯。我先後把它們做成煎餅,在做的過程,我終於搞清兩者的不同。
先說山藥的長相和膚色,比起樹薯的變化較多。山藥有長條形,也有塊根狀,還有像腳板的模樣(有人說是野生種,四川也有這種)。日本山藥的外皮是蒼白色,台灣山藥多是褐色。至於肉色則有白色和紫色之分。
樹薯雖也是長條狀,但小條樹薯的長相,比較像加長版的紡錘,也有人說是圓柱狀。至於膚色都是褐色,肉色就有黃白之分。
再談兩者皮膚的差異,山藥表皮光滑,像動物一樣長了毛,小販通常都會把毛髮剪掉,但能看出根的痕跡。如果還搞不清,到超市大賣場去看日本山藥,就可明白。
山藥刮皮較麻煩,它像芋頭,有些皮膚敏感的人,雙手會奇癢無比;其次滑溜溜的山藥,很不好掌握;有的山藥脫光衣服後,膚色立刻從白變紅褐。而樹薯的外皮,像穿了直線條的外衣,削皮很容易,更不會讓人皮膚敏感,拿起來也不滑溜,更不會變色。
山藥可以切塊買,小販會告訴消費者,不必放冰箱,在常溫下可放很久。要吃的時候把已變色的表面切掉即可。幾年前,我從屏東部落帶回幾根現挖的樹薯,以山藥的經驗,把它丟在陽台,沒想到削皮時,發現樹薯早就木質化,根本不能吃。
所以樹薯採收後,要立即處理。我那天從友人家帶回來的黃色樹薯,到家後馬上削皮,切塊(很像蕃薯塊),再送入冷凍層,這樣才能慢慢享用。很快木質化的樹薯,根本無法切塊出售;加上它生吃有毒,萬一消費者把樹薯當做山藥來生吃,可要人命。想來這就是傳統菜市場,只見到山藥,卻找不到樹薯的原因。
其實山藥和樹薯生前的長相,極容易分辨,因為一個是直立的灌木,另一個是蔓藤植物。薯蕷科的山藥,葉子長得像拉長的心形狀,只要有山坡或支架,就會爬得不亦樂乎!
樹薯是大戟科植物,有直立的莖,以及掌狀的葉子。我們熟知的橡膠樹、油桐、蓖麻、巴豆都是大戟科植物,它們白色的乳汁有毒。這也是樹薯絕不可生吃的理由,因為它含多量的氰酸,塊根未煮熟或氰酸(cyanic acid)未完全分解前就拿來食用,輕者中毒,重者送命。
山藥不僅可熟吃,生吃更受歡迎;至於煮熟後的口感,QQ的樹薯,比鬆軟的山藥要好吃多了!
前幾天朋友送我自家種的黃色樹薯,農友簡稱「黃金薯」,切塊煮甜湯,比地瓜、山藥都要好吃。農友都認為是中國大陸種,我在網上找到:黃樹薯是印尼種,猜想該是從印尼引進。原來印尼人愛吃樹薯,是他們有好的品種的緣故吧!,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