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  自從學做南洋菜和研究各種咖哩的香料後,我發現紅蔥頭是南洋廚房中,極重要的香料。幾乎所有的菜餚,都有切成末的紅蔥頭,而蔥頭酥更是佳餚上桌前最後的增香品。

綠咖哩中的香料.JPG  

探究紅蔥頭的原產地,我從網路資料中得知它的故鄉在巴勒斯坦,早在公元650年已傳到中國。我猜除從絲路進入長安,其次以海上絲路做貿易的印度商人,將許多香料賣到泉州、廣州等沿海都市,紅蔥頭因此而傳入。至於西方世界,直到十字軍東征後,紅蔥頭才被武士帶回歐洲,如今它已是世界性蔬菜之一。

     由於家中小孩多,小學高年級的我,就是家中的伙伕,從採買到上桌都是我一個人包辦。回憶家中習慣用的香料,印象中,蔥、蒜頭、生薑、辣椒是我家廚房必備的香料,好像沒見過紅蔥頭。感覺家搬到清水眷村後,紅蔥頭才出現在餐桌上,好像也只是做澆麵的哨子,再也沒有其他的功能。

為求慎重,打電話問家母,得到的答案和記憶相吻合。我問媽媽在四川時吃過紅蔥頭嗎?她沒有任何印象。外子是河北人,他說北方也沒見過紅蔥頭。這也證實我的懷疑,紅蔥頭在中國的勢力範圍,一直局限於嶺南。

難怪不管閩南或客家媽媽,她們都是紅蔥頭的愛用者,比如肉臊中最重要的香氣來源就是紅蔥頭和醬油;而粽子、油飯、麵湯……中,紅蔥頭都是要角。我有個發現,凡是做餡料、肉臊等需長久熬煮的食物,才讓紅蔥頭上場。而炒菜時爆香則以蒜頭、薑片、青蔥為主,為什麼?

印象中,看過市場賣的油蔥酥,總覺得是蔥頭裹在豬油中,很油膩呀!從網路上查到,原來油蔥酥有兩種,一種是我以往常見到的,紅蔥頭和豬油處於你儂我儂的畫面。另一種則是紅蔥頭從油中獨立,整瓶只見到片片土黃色的紅蔥頭。

這又讓我想起一件往事,十多年前認識的朋友,他在大陸從事農產生意。我以為他不是種果樹,就是種花,再不然養鰻魚、蝦……這些全猜錯。原來他們在西雙版納種紅蔥頭,收成後直接運到廈門加工成油蔥酥,再經漁船運回台灣,直接銷到批發市場。

他們為什麼選擇那麼偏遠的地方?朋友說那裡的水土最適合紅蔥頭的生長。為什麼?我一直不解,如今想來該是傣族一直吃紅蔥頭,當地人很會種紅蔥頭。這位朋友早已回台,不知他們的紅蔥頭加工業是否結束?

家在重慶的江姐,最近告訴我,四川產不少紅蔥頭,大家只拿它來爆香,不會做蔥頭酥。我想紅蔥頭移居四川,該是這半世紀的事,因為中共執政後,發動各種運動,不少黑五類被放逐到離家千里外的天涯海角;所有大學都是國立且公費兼分配工作,這又是一種各地人才國內大移民;再加上文革知青到農村落戶……總之,植物隨著人也四處擴散。

台北華新街菜市場有從泰國進口的紅蔥頭,長相和台灣種差很大。泰國紅蔥頭顏色是淺紫的圓球;台灣紅蔥頭是幾瓣水滴形結成一朵,外形比較像琵琶。網路上說:「台灣紅蔥頭屬泰國種,擁有獨特香味,其他國家品種難以匹敵!」這段話若讓南洋姐妹讀到,她們可能要笑翻天。

因為學南洋烹飪時,有老師說:台灣的紅蔥頭炸黃後發苦;東南亞生長的紅蔥頭卻不會,可見品質比台灣好。我卻知道台灣現在的紅蔥頭都已改成泰國種,難怪三鳳中街的紅蔥頭,體型比以往大多了!而我拿現今的紅蔥頭做肉臊,總覺得沒有以前的濃香。我問資深的婆婆媽媽,她們也感覺現在的紅蔥頭沒以前的香!

前陣子我參加「雙人牌」辦的烹飪課,櫃姐炸的蔥頭酥,沒有任何苦味!讓我懷疑炸紅蔥頭的技巧比食材來源重要,於是有了學炸蔥頭酥的念頭。前兩天終於有機會完成心願。

我帶了500公克的紅蔥頭和一瓶芥花油到雙人牌櫃台,首先洗紅蔥頭,再把它的頭尾都切斷。紅蔥頭一下子就少了三分之一,但也因此直切的蔥切大小較一致。

切紅蔥頭.JPG  

鍋中的油熱,再把蔥片倒入,爐火一直維持中火,鏟子要一直攪拌,直到蔥片由透明轉為白色,就可盛入濾網。鍋中放廚房紙,然後把蔥片倒入鍋裡,以電扇或抖動讓蔥頭酥冷卻。

油炸.JPG  

看似簡單的炸紅蔥頭,油溫的掌控;蔥頭待在油中的長短;撈上後的冷卻……都是蔥頭酥是否成功的關鍵。紅蔥頭只要不過火,基本上不會苦!換言之,苦的蔥頭酥都是失敗之作!

蔥頭酥.JPG  

(註:那天在雙人牌學炸油蔥酥時忘了帶相機;這三張是在旗津學印尼菜時,來蓉炸的,我在舊照中找出來的。)

     說到採買紅蔥頭,最好到三鳳中街,價格便宜又新鮮;傳統市場的雜貨店,價錢稍貴,不保證新鮮;它到量販店、超市、百貨公司生鮮部,一下子變成貴族,一小盒的價錢在中街可以買一斤。偏偏價貴又沒好貨,真令人生氣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