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  前幾天,我在教堂廚房邊看到一棵長相陌生的樹,它的枝條很密,掛滿深綠色的小葉片,整棵樹看來朝氣蓬勃。我問友人「這是什麼樹?」竟然是「不知道!」

躲在廚房邊的咖哩樹  

     原來這棵樹的媽媽,住在台南德肋撒修女的安老院內,是修女從印度帶來的香料樹。據說做咖哩或煮肉時,加幾片葉子,香氣四溢,味道非常好。

喜歡種菜的康媽媽,於是向修女要了一棵苗,種到廚房外。綠手指就是不同凡響,小苗落地生根,除了枝葉茂盛外,年年都結許多小果實,也發了許多幼苗。由於大家都不知如何用這香料,所以每年砍除不少樹枝,小苗也在除「惡」務盡的心態下,拔得徹底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我聞了葉片,有股熟悉的香氣。它到底是什麼樹?我真的好奇極了!幸好那天去教堂帶了相機,為它留下葉子、花兒、綠色小果子的影像。友人又接著補充一句:「它的果實成熟後是深紅色,味道很甜!」  

咖哩樹的白花  

        我帶著有限的資訊,上網找正確答案。起初也以為是大海撈針,是不可能任務!但想到從印度來的,又是香料葉,何不打「印度香葉」搜尋,我發現「檸姆樹」有點像。於是又做檸姆樹的身家調查,發現它是藥用植物,而非香料。

     我突然想到曾看過乾燥的咖哩葉,何不打「咖哩葉」,看它的長相和特色!我看到有關咖哩樹的枝葉、花朵、果實照片,再拿我拍的影像,仔細比對下,證實它就是鼎鼎大名的「咖哩樹」。

     想起我學了好久的東南亞香料,為何沒聽過咖哩樹!再查看我收集的咖哩書,發現我早和「咖哩葉」打過照面,書上還劃了紅線,只是當時不知它是什麼東東?難怪我對它另一個名字「可因式月橘」那麼熟悉。

     我花了兩天時間,徜徉在「古狗」及「雅虎」兩大國度,查到的資訊幾乎雷同,幾乎找不到如何使用咖哩葉。還好前幾年買了相關的書,綜合起來有較多的資訊,甚至還有食譜,這項投資算是成功!

     綜合幾本書,對咖哩葉的介紹如下:它是芸香科的植物,原產於南印度;學名Murraya KoenigiiL.SPRENGEL。又名:Curryleaf(英語);Karipatta(泰米爾語);可因式月橘;咖里樹;九里香(或說調理九里香);南洋山椒(日本)。原來它的小名還真不少。

請細看咖哩葉  

  「辛香科養生事典」談到咖哩葉,說它是一種能散發柑橘香味的印度香料植物,將葉片搗爛時香氣會更明顯。新鮮葉片氣味濃郁,乾燥葉片氣味較淡,常添加於印度咖哩中。我把咖哩葉片揉碎後聞,總覺得不像咖哩香氣,反倒像橄欖的氣味。

不知咖哩樹是否因水土和氣候的不同,散發的香氣也不同。或是我腦海中的咖哩香氣,就是熟悉的日本咖哩塊的氣味,和正港的印度咖哩味有所差別。如果照咖哩粉的定義,它是混合不同香料而成的,據說全球至少有三千多種咖哩粉的配方,那種算正宗呢?

幸好在網路上見到回台定居的印度華僑,他終於找到夢寐以求的新鮮咖哩葉,可是當他把葉子放進嘴裡咀嚼,發現一開始是橄欖味,然後像芭樂味,他懷疑咖哩樹越淮為枳。原來我的嗅覺並沒出問題,只是許多人照資料複誦,並沒有實際細聞咖哩葉散發的氣味。

     據說印度南方家庭都會在自家菜園種一棵咖哩樹,隨時可採咖哩葉丟入鍋中,所以它也有「貧民香草植物」的暱稱。我找到一句「咖哩指的是以咖哩樹的嫰葉為主,再加上各種香料混合而成的調味料。」原來咖哩一詞還是出自咖哩樹的嫰葉。

     我有本香料書說:「咖哩出自泰米爾語的kari,其實是指馬德拉斯地區的一種蔬菜做的菜餚。在印度,香料的混合物稱為『massala』意思就是『混合』,其中包含20多種香料……」

     網路資訊說:咖哩樹4月~6月開花,7月~8月結果。我看到的咖哩樹,現在就有白色小花和綠色小果,咖哩的花是大家庭,許多小花朵分住枝上,但不是紅仙丹那種生命共同體的花形。由於咖哩樹是芸香科,所以小白花有濃郁的香氣。綠色的小果子,成熟後的果實卻是一大把黑果,味道很甜,但種子有毒,這是所有談咖哩樹的資訊中,都會強調的一點。

綠綠的咖哩果  

       咖哩樹的種子落地後,就會冒出幼苗。而咖哩樹的枝葉茂盛,算是好養的樹。可是台灣人不認識咖哩樹,也不知它有何功能,因此台灣很難看到它的蹤跡,也沒人提起。

如果台灣商人知道咖哩葉有抗氧、抗衰老及防癌的功能;更是印度人的傳統藥品,可促進消化和血液循環;改善高血壓膽固醇過高等不適症狀;還知道它很容易栽培,可能會動腦筋炒作。

我學南洋料理時,東南亞姐妹常對乾燥的香茅、檸檬葉等,非常排斥,她們的理由是香氣不夠,不好吃。於是想辦法從母國偷渡幼苗,在自家陽台或庭院種植。這也是香料專家眼中,十片乾咖哩葉,比不上一片新鮮咖哩葉香氣足的理由。

     日本的咖哩迷,對咖哩葉極著迷,但咖哩樹喜歡熱帶潮溼的天氣,無法適應日本的寒冬。於是有些人在自家建溫室來栽培咖哩樹。這樣在日本,新鮮的咖哩葉片,想當然名列稀有且昂貴的香料排行榜上。

 難怪看日本人寫加了鮮咖哩葉的食譜,份量僅四~五片。在網路上看到移居南洋華人寫的食譜,鮮咖哩葉不是一大把,就是幾枝一起放入鍋中。同樣的食材,因價格的貴賤而影響用量的多寡。

「咖哩的美味法則」一書的作者,認為咖哩葉是一片滿溢咖哩芳香,不可思議的樹葉。據說在南印度、斯里蘭卡,咖哩葉和綠辣椒是當地人喜愛的組合。而「辛香料養生事典」談到咖哩葉的烹調應用,除可燉煮雞肉、羊肉,也可加在火鍋及餡料,甚至煮湯。

去年冰凍的咖哩果  

就因為台灣人對咖哩葉非常陌生,我在「咖哩樹、咖哩葉、可因氏月橘」三個項目搜尋,幾乎找不到咖哩葉的食譜。唯二的咖哩葉做法,都是馬來西亞華人寫的。一是拿22片咖哩葉,把葉子搓揉一下,放入冷開水中泡過夜,隔天早上睡醒後喝下,據說對高血壓有用。

另一配方則是咖哩雞,作者也只寫程序,沒有份量和詳細的解說,我以經驗,加上家中現有的咖哩粉、薑黃粉、辣椒粉及椰漿,做出的咖哩雞,真的是香氣十足,吃過的友人都很喜愛。

既然咖哩粉的配方多達幾千種,所以咖哩沒有統一的標準,只要你能接受的香氣就是好滋味。台灣人最熟悉的紅燒肉,不也是千家千滋味,只要好吃就別管用了什麼香料,以及每種香料比例多少!

我把加了咖哩葉的咖哩雞作法敘述如下:油熱後先爆香紅蔥頭泥,份量多些較佳;當香氣瀰漫時,再下咖哩葉,幾片到幾十片隨意(當然多些香氣更濃);再分次下咖哩粉、薑黃粉、辣椒粉,炒香料時要用小火,如覺得油不夠,可加些油;當香氣四溢時,把雞塊放下,炒到肉發白,再放水或高湯燜煮;看到咖哩雞浮出油,表示肉已好,那時可加鹽、糖調味;起鍋前再加椰漿(不加亦可 )。

後記:有人詢問那裡買得到咖哩樹苗,因為這棵樹是教會的公產,即使有小苗,沒經過教會同意,也不能私下買賣。我種了一棵咖哩樹,目前長得很好,但因放在加蓋的頂樓,陽光不足,再加上土也不夠厚,我想要它開花結果是高難度任務。

又記:教堂最近因整修,這棵咖哩樹的枝葉先被砍,再移植教堂前院某角落,不知活得如何?幸好陳會長先培育 一些,但都還很幼齒。他還說:「妳如果沒發現它的稀有,這次一定連根除掉!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