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天看電視,介紹新加坡公園綠地的可食植物,主持人指著翠綠的灌木叢說:那是「馬尼菜」,用它來炒蛋,很好吃!主持人接著說:「馬尼菜也叫守宮木」我立即想到它就是20多年前,在台灣造成278人中毒;8人要換肺;9人喪命的越南減肥菜。

 IMG_20210420_215009.jpg  

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           蘋婆是什麼?相信大多數人既沒見過也沒吃過,中南部鄉下人對它比較熟悉。說到它的長相,黑褐色的橢圓球形種子,乍看像栗子,但比栗子黑又圓;煮熟後的味道卻和栗子有點像,有人覺得比栗子甜。

     掌葉蘋婆是全台常見的行道樹,3~4月開花時,空氣中會瀰漫臭臭的豬屎味,令人受不了!我最近去八卦山的天空步道漫遊,原來散發幽香的紫色苦楝花香,竟被強烈的惡臭蓋住,原來兩旁有掌葉蘋婆樹,它正刷存在感呢!20多年前,以盆栽為業的友人,曾提起凱旋四路(凱旋捷運站)的行道樹是掌葉蘋婆,它的種子只有花生大小,可以食用。只不過絕大多數國人不知道!因此掌葉蘋婆種子成為垃圾,被環保人員掃走。

  專業人員採收  

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兩年前,我在三鳳中街閒逛,在一家中藥材店外瀏覽,最先映入眼內的是紅棗、枸杞、黃耆、蔘鬚等廚房常見,藥食同源的食材。我突然發現塑膠袋內的紫色塊狀物,有點像紫水晶。我問老闆那是什麼?他說:「桃膠」;桃膠旁有白色的結晶塊,我說:「也有白色的桃膠」老闆答案卻是「雪燕!」我沒問價錢,依稀記得老闆說這兩樣都不算貴。回家後,在網路搜尋,才知它們是來自樹幹,算植物膠吧!

  中街賣的桃膠  

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幾個月前看大愛台「幽靈血管」紀錄片,日本醫學院實驗得出「拯救微血管最佳食物為肉桂粉」。其實以前也聽過肉桂粉是十大健康食物?於是開始在咖啡中加肉桂粉;土司上抹肉桂粉。

    兒子對咖啡中加肉桂粉很不能接受,他說:「任何口味的咖啡,灑入肉桂粉後,只剩肉桂味道!」由此可知肉桂味的香氣好霸道。長期待在越南的弟弟,喝到加肉桂粉的咖啡,他最大的疑惑是:「肉桂粉的味道很奇怪,越南的肉桂味不是這樣!等我回越南後,買些好的肉桂粉送妳!」

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前些日子和友人逛鳳山有名的兵仔市場,無意中看到久違的皂角米。

單莢皂角米  

皂角米對台灣人來說,是既陌生又熟悉的食品,它另一個名字叫「雪蓮子」。現代人認知的雪蓮子是黃色的鷹嘴豆(也叫埃及豆)口感軟綿,歐美及印度人愛吃它。皂角米的雪蓮子,煮熟後半透明,膠質多,入口香糯潤口,好吃極了!印象中它曾是酒席甜湯的要角,街邊傳統冰店的八寶冰也看得到它。只是當它越來越貴後,就此從市面蒸發。

至於雪蓮子是什麼植物的種子,我從沒想過,連從那裡來?也沒追究過,直覺是對岸貨。直到幾年前友人送我大陸單莢皂角米,煮熟後的口感和雪蓮子很像,才知道它另一個名字叫「皂角米」,當時還誤以為大陸人將水滴形的雪蓮子剖半,真費工!上網查才知道它原來就是薄片,叫單莢皂角米,產地在雲南;水滴形的叫雙莢皂角米,是貴州產物。我一直以為雪蓮子是台灣人美化的名字,沒想到卻是它的俗名,此外還有皂角仁、皂角精的叫法。

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

              我走在西安回民街上,沿路尋找台灣少見的店面,再進去細看。沒想到店家或小攤的同質性高,覺得無趣時,竟然看見一家店前,有個穿褐色古裝的小男孩,坐在長條板凳上,兩手拿著滾輪,不停的向前、向後的磨藥,太有趣!我走進一看!原來是個做工精緻的精緻小男童,上當啦!再看店家的陳設,有回到古代的感覺,於是我走進店內參觀。

最吸睛的小男孩.jpg  

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          半世紀前,鹿橋的《未央歌》是年輕人必讀的小說,也因此西南聯大,成為我輩最熟悉的抗戰名校。同時期有批大學生撤到西安,校名為西北聯大,這個大學我們都很陌生。其實不只我們腦海中沒有西北聯大,連對岸也少有人知道西北聯大。

西北工學院紀念石碑.jpg  

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     二十多年前去西安旅遊,鼓樓附近的回民夜市,規模很小,攤位也不多。印象中以賣觀光客的工藝攤為多,每攤多擺上十公分高的小小兵馬俑、琳琅滿目的玉飾、以及西安各風景區的文史及旅遊書;至於小吃好像只有烤羊肉串。那時逛夜市的人少,感覺是聊備一格的準夜市。

一把5元的拐棗.jpg  

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    前些日子初次回陝西老家,才知寫了一輩子的籍貫「城固」縣,早就改為「漢中」市,所以我們住的飯店就選在「漢中賓館」。

        漢中市滿街都是麵皮館,說起麵皮,有段時間我們家常吃,做法是把麵粉加水調成麵水,掏勺麵水舖在平盤內,再放入沸水蒸熟,剝下;一張張麵皮做好,放涼,切條,加黃瓜絲、醬油、醋、辣油……拌勻,吃起來口感軟,比涼麵好吃,只是做麵皮太累!

        漢中人早飯以熱麵皮為主,其他時間則吃冷麵皮。我們吃的第一家熱麵皮不在漢中市內,而是郊區,附近居民最愛的麵皮店。它位在公路旁,和台灣鄉下小吃店長得很像,店內有幾張木桌,十來把圓椅,食客自己找位子,吃完就可走人。

熱麵皮和菜豆腐.jpg

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我年輕時,菜攤上從未出現過「蒟蒻」。不知過了多少年,我在百貨公司超市的生鮮架上,看到蒟蒻塊。記得是自由神牌(現仍買得到),它有兩種顏色,一是白色;另一是灰色,是扁扁的長方形。儘管蒟蒻包在塑膠袋內,可是它散發的魚腥味,讓我迷惑很久。因為它明明是植物,為什麼腥氣那麼重!

蒟蒻豆腐(取自網路).jpg  

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