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      前些日子初次回陝西老家,才知寫了一輩子的籍貫「城固」縣,早就改為「漢中」市,所以我們住的飯店就選在「漢中賓館」。

        漢中市滿街都是麵皮館,說起麵皮,有段時間我們家常吃,做法是把麵粉加水調成麵水,掏勺麵水舖在平盤內,再放入沸水蒸熟,剝下;一張張麵皮做好,放涼,切條,加黃瓜絲、醬油、醋、辣油……拌勻,吃起來口感軟,比涼麵好吃,只是做麵皮太累!

        漢中人早飯以熱麵皮為主,其他時間則吃冷麵皮。我們吃的第一家熱麵皮不在漢中市內,而是郊區,附近居民最愛的麵皮店。它位在公路旁,和台灣鄉下小吃店長得很像,店內有幾張木桌,十來把圓椅,食客自己找位子,吃完就可走人。

熱麵皮和菜豆腐.jpg

        店面隔著玻璃窗是麵皮工作坊,原來麵皮是手工現做的,白色粉漿不是麵漿,而是米漿。麵皮的做法,和我在和中和華新街上茶樓,看見員工做腸粉的方法極相似。那就是將米漿直接舖在溼的蒸籠布上,加蓋,兩分鐘蒸熟,立即取下米皮,以刷子抹油防沾粘。

熱麵皮作坊.jpg

        我對工作坊的記憶畫面是熱氣瀰漫,幾層高的蒸籠,以及一把長菜刀切麵皮。幸好手機有照相功能,我從照片看出蒸籠靠路邊;蒸籠旁有張長桌,為處理蒸好的麵皮(抹油及分切);拐角還有張方桌,桌面擺了幾疊湯碗,拌麵皮的胡椒粉、醬油、米醋、薑汁蒜泥、紅油辣椒等作料,配菜有蘿蔔絲、豆芽、大白菜等。

        另一邊還有個火爐,想來是食客多時,加一人來幫忙蒸麵皮,爐旁自然有張長桌,才好操作,也因此小小工作坊的空間幾乎塞滿,只容一人可走動。菜豆腐的大湯鍋擺在角落。

取下麵皮.jpg

        食客叫了熱麵皮後,店家才開始蒸,除了米皮易熟外,掌廚師傅很快的將整張米皮切4刀,放入碗中,拌上獨門調味醬汁,就是一碗香熱味美的熱米皮。漢中人吃熱麵皮多半配菜豆腐湯,其實菜豆腐基本是豆腐腦,但在豆漿內摻青菜絲,再放鹽滷,因此豆腐腦中有菜而得名。

切麵皮.jpg

        由於是現做的麵皮,口感極佳,極美味!有湯的菜豆腐,沒有任何調料,感覺就是湯,正好中和麵皮的濃郁滋味,我覺得是不錯的搭配。一碗熱麵皮售價4元人民幣;菜豆腐1元人民幣,合台幣才22元,物美價廉,難怪受庶民喜愛!

熱麵皮調味.jpg

        我們詢問賓館員工,漢中街上那家麵皮店最好吃?答案是「張明富」面皮。我們住的賓館附近有家「張明富」,於是有天晚上我們抱著朝聖心情去該店吃熱麵皮。

漢中麵皮材料有米也有麵粉,那晚妹妹點麵粉做的麵皮。張明富的店面比鄉下小店明亮,且較高雅。廚房在餐廳後面,食客看不到製作過程。我覺得他家的麵皮比鄉下小店的薄且Q,口感更細膩,滷汁亦佳,所以進店消費的食客絡繹不絕,真不愧是名店!

        妹妹問我吃出來是小麥粉做的嗎?我直覺和第一家的口感相似,吃不出麵片的柔軟度。第二天坐計程車,司機告訴我們「漢中麵皮90%是米做的;只有10%是麵粉做的。麵做的麵皮要叫『麵麵皮』」

        漢中賓館早餐有涼麵皮,和台灣各地切好的粄條長得一模一樣,麵皮旁放燙熟的黃豆芽或大白菜、調好的綜合醬汁、紅油辣椒。漢中賓館每晚都有免費宵夜,時間呢?晚上7點到9點。宵夜吃什麼?主角是涼麵皮及配料,好像還有鍋稀飯??總之,是很簡單的食物,但能讓人吃飽。

        從前我總以為粄條是客家人南遷後,想念北方麵條而以米代替麵粉的發明,沒想到大錯特錯!據《長安縣誌》記載,原來米皮有兩千多年的歷史,由於漢中自古產稻米,因此米是獻給秦始皇的貢品。有一年因天旱,稻米質量欠佳,無法納貢。有一農民將米浸溼後磨成糊狀,倒在甑篾上蒸熟,切成條狀,名為「大米皮子」。始皇吃了,覺得美味可口,倍加讚賞,從此漢中地區的貢物只獻大米皮子,可見米皮的歷史淵源流長。

說來米皮、粄條、粿條、腸粉、河粉、米干是一家人,比較可惜的是:漢中人的米皮只有熱吃和冷吃,都以吃飽為原則。想來陝西還是窮困省,百姓對食物只求填飽肚子,還想不到要吃巧?

福建、台灣或東南亞華人,習慣將米皮放涼後切條,乾拌、煮湯或炒食,吃法很多。而廣東茶樓的鮮蝦腸粉、牛肉腸粉……極受食客歡迎,價格亦貴。漢中滿街都是蒸米皮高手,怎不朝那方向發展呢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ang0802 的頭像
    wang0802

    王蜀桂的道聽塗說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