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D的電視頻道的烹飪節目不少,有以西方飲食為主;有以亞洲飲食為主;還有介紹各地美食及食材的源頭。我對各地特殊食材的介紹特別感興趣。
我對電視台沒有忠誠度,隨時找有興趣的題材觀看。有一天某節目介紹越南鄉下的米粉村(該是粉絲,顯然翻譯對食材了解不夠),我先看到村民拿著塊莖磨成泥,那是什麼植物的根莖?樹薯!沒那麼小。粉薯!好像又大了些,我猜不出那是啥玩意!
接著鏡頭就介紹做米粉的步驟,村民將漿汁像做腸粉般放在大蒸籠上蒸熟,取下,晾乾,再切成絲,再晾乾,成品看起來比較像粉絲,但比粉絲粗大。我覺得它像粉條,因為不是米做的,自然不是米粉。
主持人最後介紹它是什麼植物的根莖,鏡頭一轉,原來是我小時候最熟悉的蓮蕉花,它另一個名字叫美人蕉。我還記得蓮蕉花有兩品種,一種葉子像迷你版的香蕉葉,花是從葉子中抽出長長的花枝,有紅、粉紅、黃、白等顏色的花。這種蓮蕉花的模樣,像加大版的劍蘭花,但花型比劍蘭生動、好看!
另一種蓮蕉花的葉子細細長長,花也有不同的顏色,妙的是花形也是像針尖般細細長長,乍看之下有點像金針花。我比較不喜歡這類型的蓮蕉花,總覺得它們花形不夠豔麗,綻放時畏畏縮縮,不討人喜愛。
美人蕉的塊莖能做粉絲?我將這疑惑請教越南籍的阿貞,她說有這種粉絲,它有淡淡的紅色,味道和香氣都不錯,價格較貴。從阿貞那裡,我又知道美人蕉粉的價錢比粉薯粉貴多了,她媽媽還說:「不要亂買美人蕉粉,因為產量有限,很難買到純粉。」
我查家中的百料全書、植物圖鑑……,中的美人蕉,發現有的作者,因它有多子多孫的含意,是訂婚必備的禮品,視它為「禮俗」花;但最多的是將它列入藥草大隊,因為它有止血、清熱、利溼、收歛、補腎等藥效。這又讓我驚奇,因為我一直認為它就是鄉下最土、生命力最強的平凡野花,壓根也沒想過它具有那麼多特異功能。
難道所有的蓮蕉花都能食用嗎?網路上查不到資料,但我打上「食用美人蕉」,後,從農改所的研究論文猜測,大多數美人蕉的塊莖產量低,只有觀賞、藥用及禮俗的用途。能生產大量塊莖的美人蕉只有兩種,於是叫「食用美人蕉」,我猜大陸觀賞的蓮蕉花不多,所以沒有拗口的「食用美人蕉」的名字。
食用美人蕉在大陸,隨各地百姓習慣有不同的叫法,有芭蕉芋、蓮蕉、蕉芋、薑芋、蕉藕、旱藕、曇華等名字。我猜美人蕉的葉子像芭蕉葉,塊莖像芋頭,因此叫蕉芋、薑芋。廣東人多叫「蕉芋」,愛用它來煲湯。
為什麼叫藕?我想它的粉和藕粉作用,有點相似;又因為種在山坡或石子地,因而叫「旱藕」。但有些地方也將蓮藕叫旱藕,那時就要看葉子和花的特徵。從淘寶網看來,「食用美人蕉」的產品名稱為「旱藕粉絲」或「旱藕粉」,所以我想替它正名為「旱藕」。
我再上網查資料,才知幾十年來,我從沒真正認識蓮蕉花。它原產於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,何時傳到台灣不可考。在廣西、貴州、福建、安徽、浙江見到它的身影。據說中國大陸三年饑荒,許多農民靠它救命,也因此政府開始推廣。台灣南投鹿谷、竹山、中寮、集集也有農民種植。
我看網路上旱藕塊莖的模樣,從土裡挖出來,像小芋頭的一大串;至於長相,乍看像小芋頭;也有點像荸薺;我更覺得像泰國南薑。大陸農民一般在春天以塊莖芽來栽種,11月葉子乾枯就可收成。三弟在貴州見過旱藕田,他說旱藕和蓮焦花的葉子長相有點不同,旱藕長得很高大,至少有150公分以上。
大陸「旱藕」只有兩個品種,一種桿、莖、葉的表面,都是暗淺紅棕色,加工後的澱粉純白色,粉絲也是透明亮白的。另一種整株為青色,加工後的澱粉灰白色,製做的粉絲也是灰白色。
旱藕有食用、藥用、飼用及釀造四大特長。也就是剛採收的塊莖,像芋頭一樣可熟食;也可晒乾再吃;還能以手工做成粉;當然最麻煩的是做成粉絲。它的根葉及塊莖,可做家畜的飼料;根莖含有大量澱粉,當然可拿來釀酒。
由於旱藕對土地不挑,耐旱、耐熱,也不需化肥及農藥(其實種在少數民族的偏僻山村,也沒錢買),算是真正有機食材。因此2007年,對岸政府將「旱藕粉絲」列為國宴食品,也因此旱藕從最不起眼的鄉下人,登堂入室成為上賓,經濟價值提高無數倍。
註:從越南返台的三弟說,越南對旱藕粉的需求量大,貴州是外銷的主要產地,因此西南各省的偏鄉,為了讓村民增加收入,近年來積極擴大種植旱藕的面積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