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網上的高雄市印尼小吃路上遛達,發現網友們既不知在旗津可吃到印尼菜,也沒人提到南華街上的幾家印尼食堂。
一般人去旗津遊玩,多以吃一百元快炒或海鮮為主,沒有人想到異國料理。何況不管印尼或越南味,多是開在消費者較集中的住宅或碼頭附近,遠離觀光客的活動範圍,當然不會被人發現。
至於南華路上這幾家滋味道地,價格低廉(和印尼餐廳相比)店的主顧客,不是印尼外勞,就是新移民,本地人幾乎不會進去。原因是台灣人即使想嘗鮮,但對印尼菜全然陌生的人,看到不是深褐色,就是土黃色的菜餚,不知黑糊糊下是何滋味,也不知食材為何?就因為太陌生,只好逃之夭夭!
其實建國二路上還有幾家印尼小店,火車站對面靠河北路的巷子,好像也有印尼小吃,那區塊我只聽說,也沒細心尋找。
我發現以外勞維生的小吃兼雜貨店,穩定性較低,因為當外勞人數減少,許多店也就消失。幸好這幾年印尼外勞,特別是家顧照顧工的增加,車站附近的印尼小吃店的家數才沒萎縮。
忘了提這些印尼雜貨兼小吃店,平時只供應套餐,比如炸雞腿飯,一份從80~120之間,這對思鄉的家庭照顧工來說,多花點錢卻能解鄉愁,還是值得。週六、週日則提供自助餐,也就是菜色很多,隨客人挑選自己想吃的家鄉味,老闆再計價。我的經驗是價錢比旗津來得高,原因是房租貴,而食材好像較佳。
從建國二路轉到南華路(這段有很多小旅館和小吃店),最先看到左邊旅館招牌下的印尼字。記得最早有兩家店,感覺一家雜貨較多,後來發現有家似乎常關門,最近又發覺一家較暗,另一家星期天供應自助餐。我到現在還沒搞懂這兩家是一家?還是策略聯盟的兩家?
過了運河短橋的路兩旁,曾經有3~4家印尼店,如今只有兩家。左邊原來有家佔地大的印尼店,好像不到兩年就人去樓空,最近變成越南小吃。右邊靠八德路那家店的規模是這條街最大的;另一間好像除雜貨、小吃外,還兼貨運……
以往我週六、日要教作文,沒機會到這些店品嚐;其次一個人去那裡,總覺得怪怪的。去年終於有空,約了兩個朋友一塊探險。我們從旅館旁那家開始看,到靠八德路那家店,感覺第三家店的菜色最多,客人也最多,於是決定在那兒吃飯。
我和印尼姐妹相處多年,且上過烹飪課,算半個內行人。在我的解說下,她們挑選自己想吃的菜,每人大概花了120元。我們在店內吃飯,看到的食客都是皮膚較黑的印尼人,他們以母語交談。宛如我們走進印尼國境,那種時空錯亂的感覺很奇異!
最近,我帶弟弟去吃印尼菜,我想嘗另外兩家的餐。沒想到走進相同那家店,有位遠從旗山來的印尼姐妹,誇讚這家店的菜最好吃,那兩家味道差多了!我這沒主見的人,忘了原計畫,竟回鍋吃該店的印尼菜。
雖說我對印尼菜有些認識,但也只限以往吃過的,所以還有許多陌生的菜,旗山姐妹在旁介紹,我拿了一個以香蕉葉包,長得像長條粽子,據說包的是魚。我沒想到那不起眼的玩意,居然要50元。打開後,不知名的菜加魚,沒什麼特殊味道,我覺得連美味也談不上,看來這菜該列入鄉愁菜!
當我慢慢分辨不同菜餚滋味時,走進一位似乎與店員很熟的阿伯,好奇的我問他是否為老闆?才知他姓鄧,是印尼巨港客家人,民國51年排華時返台,後當職業軍人,早已退役,如今住仁武。因和老闆是好友,店裡用的香蕉葉及一些新鮮香料,由他提供。
幾年前我就到這家店買蝦片、咖哩粉……印象中每次來,老闆家的幾個女人經常吵架。可是這兩年再來,老闆好像換人,也沒再聽到吵架聲。我把困惑提出請教他。
從他的解釋我才知道,現在的老闆最早在這裡做生意,因被人倒債而跑路,那陣子店頂給別人經營。債務解決後,他先在對面重起爐灶(難道是幾年前我們吃過的印尼店嗎?),這兩年終於搬回來。
鄧先生說:這幾家印尼菜以他家最好吃,因為他們用新鮮香料。至於那家店最早開,該是旅館那家,老闆是印尼人,從碼頭搬來這裡。
我想起多年前,海星外勞中心援救被虐印尼漁工,從中幫忙的原來是那家小吃店的老闆。看來下次我一定要光顧他家的自助餐,管他菜好不好吃!我想是否美味,真的很主觀!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