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緣起

     我未上新興社大文化視窗(即台灣人與東南亞外配一塊談文化差異)課前,腦版從未烙上「羅望子」的痕跡。有一次何青蓉教授在黑板上寫東南亞水果,記得台灣學員看到:榴蓮、山竹、紅毛丹……頻頻點頭。

當教授指到:羅望子、牛奶果時,台灣人全傻眼了,連何老師也莫宰羊。班上越南、柬埔寨的同學,則興奮的以母語談論這兩種果實。我們請來自柬埔寨的文蘭描寫這兩種水果的長相和滋味,她說羅望子有酸有甜,可當零食,也可做菜。我們幾個台灣人有聽沒有懂。

     過了兩天,我和芝音想認識東南亞食材,在文蘭的帶領下,第一次到前鎮的「佳易」超市探險。從該店招牌上的泰國文和英文,傳達出濃濃的異國風味。走進超市,好像走進東南亞的擁擠倉庫,一排排架上的瓶瓶罐罐都是生平第一次見到的圖案和文字。我覺得彷彿踏到國外,茫然不知所措!

     幸好有識途老馬指引,她告訴我們冰箱內一把把青菜,有特殊香氣,是一些南洋菜必備的香料。還說它們在越南、柬埔寨都非常便宜,來到台灣就貴得要命。在我眼中,那些香料葉子似乎都長得一個樣子,總弄不清它們在菜餚中扮演的角色。

     不久,文蘭拿一包零食,告訴我們「這就是羅望子!剝開就能吃。」我看它有龍眼的皮膚,毛豆的造型,總體來說,它像超大型的棕色龍眼。她又拿兩包像蜜餞的羅望子,一包口味是甜的;另一包則是辣的。我趕緊各買一包,下次上課時帶到教室,讓大家認識「羅望子」長得怎樣?這也是我與南洋食材的初遇。

 羅望子蜜餞.JPG 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羅望子樹的小檔案

     羅望子到底是什麼樹?托網路資訊的便捷,我很快的找到有關它的檔案:羅望子又名酸豆、酸角、酸梅、酸子、九層皮、泰國甜角、亞參果。屬名是阿拉伯語的tamar (熟棗的)hind(印度)二語組成,指印度棗樹之意。它為蘇木科常綠喬木,由於是豆科植物,所以葉子有些像鳳凰木或合歡科植物,只是沒有鳳凰木那般茂盛翠綠。

羅望子樹特寫.JPG  

羅望子原產於熱帶非洲,經蘇丹引入印度繁殖,後來印度人常將果實製品輸往波斯、阿拉伯,因此人們常誤認印度為原產地。公元前四世紀它曾風靡古埃及、希臘。中世紀時,阿拉伯人發現羅望子的美味,流入中東社會;隨著十字軍的東征,羅望子進入了歐洲國家;17世紀,西班牙的軍隊將羅望子帶往西印度群島。至此,幾乎全世界的熱帶、亞熱帶地區都能見到它的蹤影。

也在公元前第四世紀,羅望子樹經絲綢之路抵達雲南,至今雲南仍有不少羅望子樹,卻叫「酸角」(註:意思是酸的豆角,大陸有些地方把四季豆叫「豆角」;豌豆莢叫「豌豆角」)。至於中文為何取「羅望子」之名,又是從網路找到的資料:泰國的羅望子樹極多,該國古名暹羅,看到酸角,自然有「回望暹羅」的感慨,這就是羅望子命名的淵源。(註:有底線為原文,其他文字是我加上的推語。)也因此,十六世紀的李時珍,撰寫「本草綱目」時,「羅望子」會上榜之因。

羅望子樹的全身上下都有利用價值,由於木頭質地堅硬,是非常優良的木材,廣泛應用在做輪子、短槌、傢具、油房等。葉子可當染料;東南亞的寺廟都會種幾棵羅望子樹,原因是它的豆莢,是除銅佛像上污垢和綠鏽的利器。

在民間醫療中,羅望子具有通便、退燒的功能。果肉可以提供纖維,對正在復原中的病患是良好的自然通便劑;而其含有的果酸則有解熱的功效。自古以來,菲律賓人習慣以葉子,做為治瘧疾的退燒藥;印度人則拿葉子治療胃和消化的不適;泰國人則相信它可排除血液裡的雜質,達到通血管的效果。煮沸的葉子和花是扭傷、挫傷和疼痛的良藥;的種子可用來治療腹瀉。

羅望子花.JPG  

印度料理依靠羅望子當然更深,大家耳熟能詳的咖哩即是一例,其中略酸的口味便歸功於羅望子。印度沾醬(chutney)、豆子燉蔬菜、豆子湯,不論是肉類或海鮮,羅望子都能搭配得宜。

在泰國,羅望子不但是調味料,還是水果的一種。每逢羅望子上市,泰北甚至還舉行節慶活動呢!不過當作水果的羅望子是甜的,屬於另一品種。羅望子的葉子與花也是食材之一,味道也偏酸,作為沙拉食用剛剛好。菲律賓烤乳豬,將羅望子葉當成香料,塞進乳豬肚子裡,烤熟後香氣撲鼻!

泰國人自古就有羅望子飲料,英國人早在15世紀,便開始飲用羅望子飲料。拉丁美洲的tamarindo,即將浸泡過的羅望子加入糖與水,攪拌均勻後放到冰箱冷藏,既簡單又止渴,但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果汁。

至於羅望子的種子(長得很像龍眼核),泰國人將它烘焙磨粉,是咖啡的另一種替代品。

 

羅望子樹移居台灣百年

我以為在台灣看不到羅望子樹!沒想到有位泰國姐妹告訴我:「大姐!在中正高中附近的公園,有幾棵羅望子樹,我偶而會去撿果,可是台灣人都不懂得吃它,真可惜!」中正高中離家不遠,我想去採果,但怎知羅望子樹的模樣?

我猜台灣早就有羅望子樹,上網查尋!果然台灣早在1895年(也有人認為是1900年)就引進,目的是為做行道樹或觀賞樹。

我很納悶,以日本人的研究精神,該知道羅望子的功能!為什麼沒教民眾食用它?想來廿世紀初,東南亞各地的羅望子樹林不少,羅望子加工簡單,不具經濟作物的資格,殖民政府懶得推廣它的附加價值。

由於羅望子的樹型優美,在印尼不僅是重要的行道樹之一,連總統府的庭院也見得到它。有位旅人發現「沿著泰國住宅區走一圈,很容易發現家家戶戶的庭院門口,或多或少都會有幾株羅望子樹」;也有人在曼谷市區,見到種在馬路兩旁的羅望子樹。

或許日本統治階級從東南亞的街景得到靈感,把羅望子樹當成優良路樹來種植,這也是台灣各地都有羅望子樹的身影。我從網路上看到宜蘭、新營糖廠、嘉義公園、屏東教育大學、台南成大附近的大學路,至今仍有日據時代種的羅望子樹。

移居台灣的羅望子樹,北部因氣候關係,不易結豆莢。南部的羅望子樹則很爭氣,年年結實纍纍,也因此南部有些兒童,早就把羅望子果當做免費的零嘴。就因為大家都不知它的本名,嘉義的小孩因它酸甜的味道,叫「鹹酸甜」;台南孩童稱它為「日本桑椹」,也有人叫它為「鹹酸仔」。

羅望子的豆莢.JPG  

我的朋友念屏東農專時,因教室旁有棵大羅望子樹,夏日午後她經常採羅望子果當零食吃,目的是以它的酸味來抵抗瞌睡蟲。農專學生習慣叫它為「美國龍眼」。屏東農專升科大後遷校,老校區成為教育大學校園,儘管易主,那棵羅望子樹仍佇立在原地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成大人的酸溜溜回憶

有位台南人對羅望子的記憶如下:「它以前是府城著名的行道樹,環繞在成大周圍。除了高大的樹幹以及翠綠的葉子令人印象深刻外,還有那台南孩子無法抗拒,那花謝凋落後所結下的酸酸果實!學生時代的他們,常常為了品嚐這天然酸果的難忘之味,大老遠的跑來成大附近。這也讓羅望子儼然成為成大最具代表性的植物之ㄧ。」

勝利路上的羅望子行道樹.JPG  

在成大,高聳直立的羅望子樹可說是最特別的植物,那層層疊疊的樹葉交錯,為學子遮蔽了烈日驕陽。有位成大校友寫著:「熟悉的校園鐘聲伴隨著許緩的腳步聲,一個個拎著書包趕往教室的材料學子們,你們是否注意到短短的一段,從長榮路到系館側門的小徑上,擁有同為成大人酸溜溜的回憶。」

家住台南市的名作家蘇偉貞,對羅望子樹留下極深刻的印象。她在文中寫著「羅望子開花結豆莢尤具異國情調,春風一吹,羅望子花和莢果成熟,雨般落下,你騎多遠雨落多遠,多年後繞之不去,羅望子釋出一股甜酸味,一生無法取代的行道樹氣味……」

當台南人開始重視成大校園內的羅望子樹,沒想到成大在2009年,為了大學路校友會館整體景觀營造,打算移植4棵羅望子樹,消息傳出引起植物保育界人士憂心,台南市行道樹查核小組委員也不認同。

一位委員指出,這4棵羅望子至少7、80年歷史以上,是全台最粗壯的羅望子老樹。相傳是日軍為防範日本皇太子出巡安危,特別在這區域密集植樹,羅望子高大有刺瘤是最好的遮護防禦樹木。看來在抗議聲中,成大校方暫時不敢移動羅望子老樹。

看來想認識羅望子樹的廬山真面目,最簡單的方法,是到成大附近走走!我在成大校園外看到成排的枝繁葉茂大樹,推測該是羅望子樹。我想在大樹上尋覓果實,似乎有些困難。勝利路旁的行道樹,體格較小,樹型看來很像羅望子樹。我先看到樹枝中的小黃花,和網路上看到的羅望子花極相似。

接著棕色的羅望子豆莢,也被我找到,可是豆莢好迷你,莫非它們在台灣水土不合!再往地上搜索,發現掉落在地的成熟羅望子,竟和南洋店裡的乾果,尺寸相同,只是外殼變黑了。

我終於和羅望子樹有了第一次接觸,對它的長相也熟悉了。這兩年發現農友種苗行經常有羅望子樹苗出售,一棵才一百多元,看來日後想吃新鮮的羅望子果,不再是夢想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