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 十多年前,康老師的週三飯店,於逢甲立德中心開張。主顧客是逢甲大學的學生,其次是大專同學會的會員,以及來訪的客人。原則上每人自動投幣30元,採自由心證。寒暑假期間,週三午餐會自然停辦。

澎湃的午餐.JPG  

 

康老師談到供餐的動機,她說:「因逢甲學生的多是外食族,有的人亂吃;也有人為省錢,吃得不營養。我每週為他們煮頓家常飯,除了讓他們能儘量吃,更有家的感受。」

 

        我第一次到立德中心吃午餐,走進多功能的活動中心(平常是大專同學會幹部開會的會議室),此時變成吃到飽餐廳。會議桌上的不鏽鋼盤有12道菜,葷素都有,味道各異;旁邊小桌上電子鍋內是白飯,電磁爐上是熱湯,另外四鍋內分別是肉臊、皮蛋瘦肉粥、稀飯和仙草甜湯。

甜鹹湯及乾飯、稀飯.JPG  

 

        記得週三午餐會開辦初期,兒子曾吃過,心得是:康老師的廚藝不怎樣。那天我對康老師一手包辦所有佳餚,佩服得很;更對康老師的廚藝驚豔,因為她每道菜都很美味可口,不管鹹、甜湯都好喝。馮神父也說:康老師的菜越做越好吃,可見她對烹調下了不少功夫。

 

        那一年,我是週三午餐會的常客。我到立德中心,總是先到廚房看康老師,通常廚房外的地上常有大包的青菜。而小小的廚房,有大冰箱、桌子、櫥櫃,還有洗槽及瓦斯爐,幾乎塞滿整個空間。我觀察廚房的炒鍋、菜刀、砧板都是便宜貨,康老師用來得心應手,真是佩服!

 

康老師是主廚忙著炒菜,另有兩個義工,照她的指揮摘菜,或把成品盛入不鏽鋼盤,再端到活動中心會議室。義工之一的憶南,家住嘉義,每週三一大早搭國光客運到台中,再換公車至逢甲;收拾善後再搭車回去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後來我才知道午餐會買菜的錢,都出自康老師的月退俸,而食客奉獻的30元飯錢,康老師並未回收再用,而是捐給山區部落。她比家庭主婦還精打細算,青菜、豆製品在高雄果菜批發市場採購;有次搭她的車去台中,她開車到「旺來興」大賣場,買食客愛吃的阿在伯蔥油餅,她說台中也有賣,但貴多了。康老師還發現高雄師大旁,同慶街上有家饅頭店,賣的大餅好吃又便宜,經常買一大袋,頗受食客歡迎。

古上角是高雄的大餅.JPG  

 

        康老師也常到小農或鄉下買菜,她的餐會上,不時出現眾人從沒看過的食材。印象最深的是魚翅瓜,長得很像西瓜,剖開後像冬瓜,煮熟後是一絲一絲像米粉或粉絲。當天嘗過魚翅瓜的食客,對它的長相嘖嘖稱奇!

 

        紅豆湯是午餐會常出現的甜湯,我發現紅豆味道極好,問康老師的紅豆來源?她說向萬丹一位老阿嬤買的,因為紅豆沒灑除草劑,價格稍貴。然後送我一斤紅豆,讓我帶回家。屏東排灣族種的紅藜,屏科大剛推廣,紅藜就出現在乾飯中。她向大家介紹紅藜的產地,以及營養價值。

 

        我一直對康老師在短短的一天,做出讓幾十人吃到飽,還有剩的午餐,感覺很神奇。直到有一天,她在中正預校任教時的前同事,退休後回苗栗老家,偶而到中心看她兼吃頓午飯。那位老友說:「康老師經常一夜不睡的熬她的巫婆湯!」原來那幾鍋好湯,是康老師犧牲睡眠換來的!

 

        我不知康老師何時開始吃素? 也不知道她為什麼吃素?總之我當食客那年她是素食。可是她的午餐一定有肉,豬肉、雞肉、魚從未缺少過。我只是很好奇,不吃肉後她的肉食為何燒得那麼讚!同樣,食客有陸生,很多人是嗜辣族,康老師常為他們炒有辣椒的菜。

飯前祈禱.JPG  

排隊取食.JPG  

 

        我認為週三午餐會最難掌握的是:那天會來多少食客?康老師照經驗,在開學前,考試期間或有長假,會減少供應量。剩菜多可放冰箱;飯菜不夠,她馬上到廚房煎蔥油餅;炒菜或炒蛋,真像家中的好媽媽。

 

        那段時間我兩週去立德中心,為的是請馮神父回憶過往歲月,然後書寫成口述歷史。當時馮神父大病剛痊癒,體力很弱,有時午睡較久,我的工作延後,於是碰到晚飯。通常去吃晚餐的學生不多,大多數菜是中午剩的。印象最深的是位年輕男子,他不是學生,好像生活拮据,康老師邀他來吃晚餐,然後打包飯菜讓他帶回。康老師不動聲色的幫助這年輕人,她真是基督的傳愛天使。

康老師仍為大家服務.JPG  

 

        康老師的午餐盛宴,我只留下3次的影像,一次52湯,好像那次學生較少,咖哩是主菜有三大鍋。第三次的影像中,做了11道菜。我為什麼不每次都拍照留念?想來當時認為工作以神父為主題,不必為每次週三午餐會留影。如今只留下遺憾!   

這天因有3盆咖哩菜色較少.JPG 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