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 二十多年前,我想從唐山市到清東陵參觀,打聽的結果,竟然沒有公車可到。雖然可搭出租汽車,但想到離東陵那麼近的唐山市,都不重視此景點,想來遊人不多,何必冒險去荒郊野外呢?

 

        《清皇陵地宮親探記》一書,滿足我對清東陵的好奇。清東陵何時跳入我的記憶庫,那是拜閱讀《傳記文學》月刊之賜,曉得民國初年,軍閥孫殿英盜慈禧墓。

 

黨外刊物正蓬勃之時,有人為醜化;為抹黑;或事實……說孫殿英把慈禧墓中偷來的珍珠項鍊(或其他珠寶?記不清了。)獻給蔣夫人,她居然笑納。這則報導讓我對蔣夫人有點意見外,更加深我對清東陵被盜的印象。

 

        讀了《清皇陵地宮親探記》後,才知道孫殿英的十二軍,當年不只闖入慈禧太后的地宮,連乾隆皇帝的地宮也沒放過。更讓我意外的是:清東陵從民國十七年到三十八年,先後三次遭到大規模的盗劫。

 

        第一次東陵大盗案發生於民國十七年,為軍閥孫殿英以軍事演習為名,戒嚴七天七夜,不讓任何人進入東陵。當年盜掘的目標是:隨葬品最豐富的乾隆帝裕陵;慈禧太后的菩陀裕定東陵。

 

第二次盜劫發生於民國三十四年八月,日本投降後,當地管理及政治呈空窗期,一些不法份子和土匪聯手大盜陵。此次被盜的陵寢有康熙帝的景陵、咸豐帝的定陵、同治帝的惠陵和慈安太后的普祥裕定東陵。陵寢被盜之多,損失之慘重,遠超過第一次。

 

第三次盜案發生在民國三十八年,國民黨戰敗,共產黨政權未穩的亂世。盜墓集團對被盜陵寢進行二次盜劫,地宮中所有的珍寶都蕩然無存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同樣是帝王陵寢,為何清朝皇陵一再被盜,而距離不算遠的明十三陵,卻能逃過軍閥及盜墓賊的毒手?這是我邊讀邊疑惑的地方。本書作者徐廣源也曉得大眾的疑問,他在書中說明:「明陵地宮很深……清朝皇陵地宮,距地面較淺」我想這是原因之一。

 

其次,原本在關外遊牧的滿族,信奉喇嘛教,領袖過世後多採火葬,並沒有營建地宮及厚葬的習俗。而漢人的皇帝,修地宮的目的,為了在陰間生活安全舒適,實行厚葬。擔心珍寶被盜,陵墓除了堅固外,還修建得很隱蔽,且採取保密措施。由於保密,關於皇陵地宮的結構、規制,史書很少記載,相關檔案又遭毀壞及遺失,所以歷朝的皇陵地宮一直神祕難測,迷霧重重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我看本書時,對清初皇帝的棺木內浸水,感到納悶。因為在清之前的歷代皇帝地宮,並沒有淹水的記錄。而清朝皇家地宮所以潮溼、積水,是結構出問題,少了排水系統。為什麼飽讀經書的清帝,會犯如此重大的錯誤,想來就是資料的匱乏。再說三百多年前,沒人會把皇陵當做博物館,供民眾參觀,異族的統治者,只有照自己想像修地宮,因而出了問題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就在我為命運舛錯的清皇陵嘆氣時,無意中聽到胡忠信訪問作家張輝誠,他的老師毓鋆是清末王爺,毓老師曾感慨的說:「滿人不懂風水而得天下;後來迷上風水而失去江山」。

 

這也是我的感嘆,因為佛教的人生觀和道教差很大,兩教的混搭,特別是一知半解的亂搭,往往是未蒙其利,卻先受其害!可悲的是:當事人竟然不知後果的嚴重!

 

作者徐廣源是文革的受害青年,喪失讀大學的機會,他靠對清皇陵的好奇、研究,有機會進入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工作,廿多年來先後參加過乾隆、慈禧、容妃、純惠皇貴妃的地宮清理工作,親手找到容妃的頭顱骨;親自整理過慈禧的遺體……

 

我看他拍的記錄照,發現他們在地宮,就穿一般工作服,既沒戴口罩,也沒戴手套,簡單的來說,沒有任何保護措施。密閉空間的穢氣會傷人嗎?赤手撿遺骨,會感染病毒嗎?反之工作人員是否帶病毒入地宮?造成另類的傷害。以作者已退休,身手仍矯健看來,我是想太多了!

 

我曾多次聽人說:到大陸旅遊,不小心就會帶髒東西回台灣,然後大病一場,求醫無效,最後靠有功力的師父作法才痊癒。」標榜無神的共產黨,絕不允許工作人員進出地宮有宗教禮儀,而在地宮出入的徐廣源和同事,心中無任何顧忌,似乎也沒遇到靈異事件或遭不幸。這難道就是孔子所說「敬鬼神而遠之」的效應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