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 乍看「阿成下南洋」五個字,我的直覺竟是:為什麼要看幾十年前僑鄉的故事?讀完歌詞後,才知道它說的是這十年來,美濃男子到印尼娶華裔女子的緣由。記憶中,求學時代(30~40年前)看了不少「下南洋」的故事,也看過以南洋華僑為主題的電影。

號稱僑鄉的廣東、福建沿海村莊,由於山多、田少、人多,少年人發現在家鄉根本活不下去。再看看同村或親朋好友,不少人已到南洋打天下,且混得不錯,於是興起「有為者,當若是」的美夢。

他們第一步就是冒險飄洋過海,只要能上岸就有希望。很多人從小工、小買賣做起,當他們在異鄉站穩了,多半會返家鄉娶妻,然後再帶著老婆下南洋。當然也有家中父母找好對象,將新娘送到僑居地;還有的人,將妻兒留在老家,自己孤單的在南洋奮鬥。

印象中華僑在南洋的富豪極多,想想菲律賓華僑興建的豪華墓地;歌星白嘉莉嫁印尼華僑木業大王;亞洲信託的鄭周敏……以往台灣影歌星最愛到東南亞演唱,賺錢極容易。早年歌仔戲團也常到南洋公演,華僑非常捧場;楊麗花更受華僑的歡迎。

國父曾說:「華僑是革命之母」,地球各國都有華僑的蹤影,美國就有不少廣東台山華僑,我的朋友是模里西斯華僑,據她說當地有不少華人。可是提到華僑,我只想到南洋,也算另一種偏見吧!

雖然早曉得美濃男人娶的印尼新娘,多半是客家人,我卻沒聯想到心目中富裕的南洋華僑女子,為何搶著來當台灣之子的媽媽?其實我也知道印尼新娘的家境欠佳,卻從未深思他們為何貧窮?難道華僑多是「有錢人」的刻板印象,早在我腦海中深根柢固,難以改變嗎?

為什麼?我終於想起陳年往事。早在四十年前,我在教會認識幾位來自馬來西亞、印尼、香港的華僑朋友,和她們交談或比較兩地差異,總覺得台灣很落後。記得那時台灣縫衣服的針很粗;別針戮不進布裡;沒有「美祿」、「阿華田」「巧克力」;連胸罩都只有布製品……她們讓我從小小的日用品,看到南洋進步富庶的面相。

短短的幾十年過去,今日的南洋,為什麼成為窮困落後的代名詞?我覺得和當地領導人的眼光有極大關係。以菲律賓來說,如果沒有馬可仕的貪污腐敗,會從亞洲第一富變成勞工輸出大國嗎?

      而困守農業該是南洋各國普遍貧窮的主因,以往不少地方可以靠著輸出橡膠、白米、香料、錫礦等天然資源獲利。隨著石化工業的興起,橡膠、錫礦沒落了,農產品因著科技的發達,單位產量越來越多,價格自然跌到谷底。農業的沒落,不只是台灣的問題,而是全球農民的共同問題。

      中國大陸成為世界工廠後,沿海是首先富庶的地方,現在福建雖然是偷渡客的大本營,隨著大陸經濟起飛,開放出國觀光等措施,或許不到十年,就沒人再花大錢偷渡至世界各地了。

      大陸在實行一胎化政策後,男女比例相差懸殊,相信要不了多久,對岸一定出現「新娘」荒。或許台灣男子下南洋娶親的經驗,又可移植到彼岸,華僑女子就像鮭魚,又游回原鄉的懷抱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