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  開放大陸探親後,我先後到大陸十多次,從紫禁城、蘇州園林、上海、西湖等都會名勝,到偏遠的大理、黃山、九寨溝……,都留下足跡。我的報導經驗,讓我對故國山河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特別留意,我發現中國人與「樹」有仇,只會砍樹,不會種樹,更不會在住宅、街道種樹。

     先說巍峨壯觀的紫禁城,從天安門進入,只見到中路那氣勢雄偉、金碧輝煌的宮殿,以及兩旁皇后、嬪妃居住的小廂房,卻沒見到一棵樹。炎夏季節頂著大太陽,一步一腳印的參觀皇城,對慕名朝聖的觀光客,真是酷刑。號稱有九千九百間房子的紫禁城,只有小小的御花園有點綠意。

     我去過瀋陽滿清入關前皇宮,是極樸素的建築,卻仍沒見到「樹」的踪影。我和朋友談此現象,基於少時迷戀「呂四娘別傳」,我的答案是「皇帝怕暗殺,枝葉茂盛的大樹,極易藏殺手,所以皇宮不種樹」。朋友則說:「中國人認為樹木的陰氣太重,對人不利,所以不愛種樹」。我想朋友的話也許較正確,因為前些年到山西,參觀喬家和王家兩大院以及平遙古城,發現富人的豪宅,也是除房屋外,見不到絲毫綠意。   

走過江南不少著名的園林,感覺中國人對石頭比對樹喜愛多了,千方百計的從太湖邊,搬來具有「漏、皺、瘦、透」四特點的水成岩,堆積成假山,再植樹、花草來造景。上海豫園的玉華堂,就以一丈高的玉玲瓏為主景,那塊奇石不僅是石中甲品,還有段與嚴嵩有關的野史,成為該園的傳奇。蘇州名園獅子林(貝聿銘的老宅),就以庭院中各種造形像獅子的石頭為主。

或許土地得來不易,古代富豪、退休的官員,要在有限的空間,創造無限的視野,以及處處都是立體畫的考量下,種的樹多是生長遲緩、樹姿甚美的常綠喬木,此外竹子、桂花、梅花也是文人的最愛。

中國古建築物,只有古剎、道觀才是老樹的天下。山西太原附近的晉祠,除文物外,周朝至今的柏樹、枯木逢春的老槐木,吸引不少遊人的眼光。四川成都的文殊院,楊州的大明寺、運城的關林……極寬敞的寺廟,都有極多的參天大樹。

最令我傷心的是:傳說中蠻荒的西南大山,曾有巨蟒吞下坦克車和軍人。懷著對滇緬公路的憧憬,開放之初就去探險,以為會通過茂密的森林,沒料到竟是一座座禿山。曾以風景秀麗著稱的峨眉山,我走過一條羊陽小徑,整座山見不到森林,只見農人在陡峭的坡地種碗豆。就因為濫墾濫伐,前些年長江才發生百年來最大的洪水。

彼岸大都市的綠化,以南京最佳,原因竟是國民黨定都南京時栽種的。上海法租界最有名的霞飛路(現叫淮海路),它的行道樹為法國梧桐樹,初次到上海,為了見識法國梧桐的長相,特地去該街朝拜。

有一點我最不了解,在大陸搭火車,鐵道兩旁種了幾排白楊樹,看來像是一長條綠色屏風,而民宅多離鐵軌甚遠。這和台灣,特別是臨近都會區,鐵路旁不是以鐵皮、木塊拼湊的違章建築,就是住家的後院,髒亂成其特色。從我讀初中以火車通學,就認為那是都市之恥,可是這種鐵道風光,至今仍見得到。如果坐嘟嘟火車,過了鼓山就能目睹此景。

印象中,大陸的行道樹,多半是擁有筆直軀幹的白楊樹,河邊、湖畔則以柳樹為多。記得有次嘗試大運河航行的感受,從蘇州坐船到杭州,在暮色中,兩岸的柳樹;河中的船上人家;路上的牛車、馬車、行人,像極了吳冠中的水墨畫。儘管已是十多年前的往事,江南水鄉風景圖,一直儲存在記憶磁碟片。

我習慣以腳踏車代步,在大街小巷穿梭多年的心得是:市府開闢主要幹道,原先都有植樹,店家卻視樹為仇,理由是擋了招牌、佔地方……必除之而後快。因此商業越發達的街道,越看不到樹影,瞧瞧七賢路、五福路、六合路……以及巷弄都是水泥叢林,就能知曉。

台灣傳統的三合院,多見不到綠樹;這幾十年流行的販厝(連排透天住宅)、公寓、大廈等住宅,根本沒有替樹找地盤。而大戶人家的別墅,連市長館邸,都是只見高牆見不到綠意。

反觀日本人,不僅在國內愛樹,他們在台灣所建的民宅,不管庭院的大小,一定種樹,甚至是大樹。前陣子出足風頭的台大老宿舍,間間都是鬱鬱青青的宅院,房子老,院子卻極合人意。高市長青中心前世為硫酸錏宿舍,亦是日據時代留下的老屋,家家庭院都有大樹,如今停車場的樹,該是劫後餘生的老樹。

當初為買房子,我和老公走遍師大周遭的建築工地,最後決定買河南路的現址。我動心的理由是臭水溝(二號運河)旁有兩排高大的桃花心木,如今臭水溝加蓋變成社區公園,坐在客聽就能看到與五樓等高的行道樹。

我對自家最滿意的地方,就是屋前兩排高大青翠的桃花心木,除了可觀察它們一年的變化外,夏秋兩季的白日,坐在客廳、書房,就能享受知了的大合唱。我每次騎車經過一片灰色的住宅區,真不曉得那些同胞,怎能忍受滿眼蒼白、雜亂的街景?

      以我多年在彼岸和島內的觀察,兩岸人民的血液,根本就是同源,都是只愛砍樹不願種樹,以樹為敵,熱愛水泥,毫無品味的民族性。(寫於2003年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ang0802 的頭像
    wang0802

    王蜀桂的道聽塗說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