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  幾個月前,友人打電話問我「天貝是什麼?」我對她突然提出的問題,感到訝異萬分。因為我周遭的友人,沒有人吃過印尼餐,她為什麼會問起天貝?原來她移民美國的姐姐,在電話中推薦天貝,說天貝的營養價值很高,是國外素食者的最愛,美國大賣場都買得到。

近看天貝.JPG  

 

她問我「台灣買得到嗎?」我說在印尼店買得到。她接著又問「天貝長得怎樣?」我說:「是黃豆煮熟加菌的加工品,有點像納豆,沒有納豆的怪味。印尼人把黃豆餅壓成長方形,裝在塑膠袋內販賣。」她再問我「妳買過天貝做菜嗎?」我說吃過不同做法的天貝,但還沒動手做過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放下電話,一連串疑惑湧上心頭,十多年來,台灣的印尼移工和新住民有幾十萬人,卻只有印尼或東南亞雜貨店才買得到天貝,絕大多數人不知天貝是什麼東西!美國為什麼有工廠會生產天貝呢?

 

冰櫃中右邊白袋即是天貝.JPG  

 

        我自然向古狗大神求救,答案很快找到。天貝的印尼話為tempeh,是音譯中文,也有人叫丹貝、天培,更有人從食材直說黃豆餅。傳說天貝是華人下南洋時,帶去做豆豉的技法,沒料到在特殊的氣候條件下,竟形成天貝這獨特的食品。

 

最早研究天貝的荷蘭學者,於1895年發表「中國大豆食品」論文中指出:在爪哇,另外的菌種用來製造更易消化的豆科種子食物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在印尼的荷蘭學者,持續研究天貝,1932年微生物學家A.G. van Veen研究證明:天貝是優良維他命B1B2來源。二次大戰期間A.G. van Veen和盟軍,被日軍關到戰俘營。他們受到浮腫(蛋白質缺乏)和瘧疾折磨,靠著天貝,戰俘活了下來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死裡逃生的戰俘,回到歐洲後,想到天貝的營養價值,1946年就有人創業,成立天貝工廠,到1984年,歐洲有18家天貝工廠。美國最早的天貝工廠,由印尼移民於1961年成立;白人從1972年開始設天貝廠,在1984年,美國有53家天貝工廠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天貝的做法和納豆相似,都是黃豆泡水後,煮(蒸)熟。差別是做天貝的黃豆要脫皮,網路上的做法有人先脫皮再煮;也有人煮熟後再脫皮。以我做納豆的經驗,脫皮後再煮可省燃料和時間;煮好再脫皮,如果熟過頭,黃豆會破碎不堪。煮好的黃豆要瀝乾、放涼,再接種根霉菌。納豆卻要在黃豆微溫時撒菌,在保溫的情況下讓它發酵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印尼人傳統做天貝,將撒了菌的黃豆,用香蕉葉包裹成方形,放在陰暗處讓它發酵。現在則將熟豆裝在塑膠袋內,天貝像納豆一樣會牽絲,在豆子和豆子之間,黏結織成一張牢固的網,外表像花生糖┼豆腐的凝結綜合體。脫掉塑膠衣後的天貝,切塊後極像牛軋糖。

切開後像牛軋糖?花生糖?.JPG  

 

天貝是印尼人的萬能食材,既能當主食,又能當點心,因此印尼人沒有天貝吃飯不香。天貝在印尼售價極便宜,是窮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。幾十年前,印尼獨立時,有人認為天貝是印尼貧窮落後的象徵,希望把天貝趕出印尼。

 

        那料到21世紀,聯合國推薦的三大營養食品為納豆、天貝、豆漿。因為天貝富有B12,蛋白質含量極高,還有很多功能,於是印尼又流行「一天一天貝,醫生遠離我」,天貝成為印尼人的驕傲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