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  半世紀之前,台灣還是農業社會,汽車、機車少,連腳踏車都不普及。想當然,一般人的活動範圍不大,多在附近村落打轉,也因此「雙腳」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。

     就因為行人多,加上大家都貧窮,偏偏路邊賣飲料的攤子不多。於是各地善心人多在綠蔭如蓋的大樹下,或在路人如織的馬路邊,置放一個大鋁桶壼或大茶壼,同時以繩子綁個小鋁杯,讓走得疲憊不堪,口渴乏力的路人,除了解渴外更可佇足休息片刻。

新人向祖父母奉茶.JPG    

我還記得當時許多大鋁桶上,會用紅漆寫上大大的「奉茶」。至於茶水,大多是開水;少數是「麥茶」,有股淡淡的香氣。在那知識貧乏的年代,誰也沒想到共用茶杯會帶來A型肝炎,這也是後來路邊即使有「奉茶」桶,沒有自備茶杯,少有人敢飲用。

其實目前在偏僻的鄉間小道或熱門登山區(如高市柴山),還看得到「奉茶」古風。只是人心不古的今天,隨時可開蓋的大桶,讓人擔心被不明人士下毒,變成好心人不敢再「奉茶」;行人也不太敢喝過程不明的「奉茶」,只是便宜了「便利商店」。

沒想到我在印尼棉蘭友人家,居然聽到熟悉的「奉茶」,只是這「奉茶」非路邊茶。而是朋友的二弟女兒出嫁,她是大姑媽,一對新人和長輩的初次會面禮。至於如何奉茶?朋友語焉不詳,我只好在現場實地觀察囉!

為了「奉茶」禮,朋友家的女眷全動員,除剪髮、染髮、做頭上造型外,穿那件華服,戴什麼首飾,幾個女人可忙啦!終於到了「奉茶」地點,原來就是晚上喝喜酒的飯店。

朋友父母的原籍都是廣東,差別的是她的九十高齡的老父,生於廣東,二次大戰前,隨父親移居棉蘭。她的八十歲老母,則出生於棉蘭,算是土生華人。因此「奉茶」禮俗,自然是廣東人的習俗。

飯店為客戶舉行「奉茶」禮,有專用的房間,正面只有兩把椅子,其他三面都擺了不少椅子,是眾家親戚的座位。由於新郎是新加坡人,據說男方家的「奉茶」禮已舉行,所以我見到的都是女方的親人。

我不知新加坡或棉蘭婚禮是否包給婚禮公司?或是在飯店包席的周邊服務?只覺得當天有批像職業的「奉茶」指導人,除了司儀外,還有現場攝影機錄影。總之有位經驗豐富的指揮家到場後,吉時(我猜的,華人可傳統得很!)到了,最先上場的自是新娘家的最年長的長輩,也就是朋友的父母親大人。

穿著淺藍色晚禮服的新娘;和身穿白襯衫黑長褲的新郎,是「奉茶禮」的男女主角。也不曉得在女方親人前的奉茶,是由新娘捧著瓷茶盤和瓷茶杯,新郎手執瓷壼,將茶水倒入瓷杯後,再將茶奉給長輩喝。

華人社會的座位,至今仍堅持男左女右,新郎當然先請阿公喝,再請阿嬤喝,其實也只是形式。接著是重頭戲,只見阿嬤從手提袋中拿出一串金項鍊,由新郎為新娘配戴,然後阿公遞出紅包給新娘,這一組就算結束,新娘回禮是以紅玻璃紙捲成圓柱狀,裡面包的卻是毛巾。(對這點我很納悶,台灣是喪事才送毛巾。同是華人,風俗還真不同!)

長輩給紅包.JPG  

接著是叔公、姑婆、新娘父母、伯父、姑媽……按照輩份一一敬茶,長輩也要依自己的財力送金項鍊;金手鍊;金戒指及紅包。原則上敬茶一定要雙人,像朋友的小嬸缺席,她的座位由一個小男孩頂替,新郎也只奉茶給叔公。新娘的媽媽在前些年過世,當天的座位就由新娘弟弟補位,新郎仍然只奉茶給岳父。

我發現整個「奉茶」過程,最忙的除這對新人外,就屬補位的小男生。因此奉茶結束,新娘立即送小男孩一個紅包。朋友在觀禮的空檔,不時告訴我:那位是媽媽娘家的人,以前生活很苦;那位是新娘的阿姨,這次婚事都靠她幫忙。

我覺得棉蘭華人在結婚當天舉辦的「奉茶」禮,除了感恩外,更讓眾親友認識家中的新成員;也是新成員認識對方親人的好方法,這真是很有人情味的聚會!

台灣婚禮的傳統有「奉茶」禮嗎?網路上有人提到訂婚、結婚的「奉茶」,以及送什麼回禮?從很少人發問,可見台灣以前有此風俗,但早已式微。其次,台式「奉茶」似乎只限於女方,且只奉給公婆,沒像印尼華人眾長輩都要出席、觀禮及送禮。至於新娘的回禮,台灣人認為香皂即可。

不到一小時工夫,「奉茶」儀式結束。最後的活動是:男女方親戚大合照。然後各自返家,等當晚七點再度來飯店重聚。

我突然想到,以往有人寫過香港人喝喜酒前要先打麻將!在台灣作家眼中,香港人真是愛賭。卻沒人深究,香港人多半是廣東人,應該還保有「奉茶」的古禮。新人奉完茶後,長輩和親戚再奔回家,在擁擠的小島真是不方便。變通之下,打麻將成為消磨不長不短時間的良方。這是我參觀「奉茶」禮的另一收穫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