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我第一次看到菠蘿蜜樹,是在屏東縣里港鄉的信國村,那裡的居民是泰緬回國的雲南人。當時見到掛在樹上的菠蘿蜜,覺得好神奇!因為碩大的果實,直接長在粗壯的樹幹上,感覺很新鮮!

巨無霸菠蘿蜜  

  

 

 

我和菠蘿蜜樹初見面之前,已品嚐過它的果肉,印象中對它特殊的味道並不欣賞,於是揮手告別。後來到美濃參觀鍾理和文學館,從展館走到遊覽車停車處,途中有個賣土產的阿嬤,她的商品就有烘乾的菠蘿蜜片,記得三小包一百元。我買來嚐了嚐,香甜可口,讓我對菠蘿蜜又有較好的印象。

 

多年過去,當我開始與接觸外籍配偶這塊領域,認識不少來自東南亞的年輕妹妹。有次在開越南河粉店的秀瓊家,見到剛剖開的新鮮菠蘿蜜,原來越南人愛吃菠蘿蜜,我嚐了幾片,發現沒有記憶中的怪味道,吃到嘴裡香香甜甜,真是好吃極了! 後來認識來自印尼、馬來西亞、泰國、菲律賓的新住民,才發現除了榴槤,菠蘿蜜是她們都愛吃的水果。東南亞人都會挑選好吃的菠蘿蜜,都知道怎樣處理菠蘿蜜。

 

有段時間我每週到旗津做訪問,菜市場是我必經之路,有天我發現一個菜攤,居然出現大大的菠蘿蜜。從菠蘿蜜在旗津亮相,就能猜測當地有不少來自南洋的媳婦,因為台灣人不會自找麻煩,和像強力膠的菠蘿蜜打交道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我從印尼姐妹做的咖哩中,發現一種沒見過的植物,樣子像某種瓜瓤,但我猜不出是什麼瓜?問了南洋姐妹,答案竟是菠蘿蜜果肉的瓤絲。後來到印尼店吃飯,也看到它的蹤跡。我以為成熟的菠蘿蜜的果肉,黑色的種子可吃,連瓤絲都能下鍋!有位印尼妹妹說:「不成熟的菠蘿蜜瓤絲,才會入菜!」

菠蘿蜜的橫剖面  

 

       我猜好吃的果肉,瓤絲也該纖維化,恐怕難以入口。網路上菠蘿蜜食譜,有以瓤絲炒肉,我不知是否為成熟的菠蘿蜜!

 

朋友從台東農場帶了一顆菠蘿蜜,香甜可口的果肉,讓我驚為天人,至今難忘!從此我開始注意什麼人家中有菠蘿蜜樹,我在排灣族友人家發現一棵菠蘿蜜樹,雖然掛了不少果,不知是營養欠佳?或品種太差,或沒疏果?總之體型都很迷你,比柚子都要嬌小!

波羅蜜樹  

 

因為是熟人,我向他要了幾粒帶回家。不知是摘得太早?還是品種不良?總之放到表皮變黑,它還是堅硬如鐵。由此可見,主人也未吃過它?為什麼會種這外來果樹?好像是朋友送的樹苗。

 

這又讓我想起有位朋友婆家在大社,農地上種了兩排菠蘿蜜樹,雖然每年都結了不少果實,但都讓它們自生自滅。他們曾經試著吃菠蘿蜜,卻被果皮內的黏液嚇倒,從此不敢再碰它。他們為什麼種菠蘿蜜?又是朋友介紹!

保鮮膜包菜刀是切菠蘿蜜的祕密武  

 

菠蘿蜜原產於印度、馬來西亞。它何時移民台灣?有資料說是1645年荷蘭據台時,我對此說極懷疑,因為海南島引進菠蘿蜜才一百多年,卻全島普遍種植,人人都愛吃菠蘿蜜,成為海南特產。菠蘿蜜來台三百多年,不僅樹少,大多數人都不會料理它,說得通嗎?

 

以我對東南亞植物移居台灣途徑的追溯,大多數都和日本殖民台灣有關。當時台灣是日本學者研究熱帶植物的大實驗室,他們引進羅望子、香茅、黃薑、咖啡樹、樹薯、瓊麻……需要較長時間才會結果的菠蘿蜜,可能還未看到成效,就因二次大戰而停滯。

 

菠蘿蜜來台的另一可能性,則是從越南、泰緬邊境撤退來台的國軍及眷屬,他們帶來家鄉的植物,以解鄉愁。就因為住的地方都是窮鄉僻壤,加上自家吃都不夠,怎會變成商品!因此大多數人幾乎不知道「菠蘿蜜」!

 

原來菠蘿蜜屬桑科,30多個品種,春季開花,夏秋果熟時香氣四溢。它的果肉分為兩類,即硬肉類和軟肉類。海南島人的說法是乾包和濕包。乾包比較清香,吃起來脆,沒那麼甜;濕包很甜,黏一些。我猜自己第一次吃的是乾包,第二次吃的是溼包,難怪感受懸殊。

 

至於菠蘿蜜的吃法,台灣人一是當水果吃;二是烘成果乾,當零食吃;會吃水煮種子已是達人層次。海南島人普遍當水果吃;第二種吃法是果肉加入雞蛋、麵粉,攪拌後煎成餅;第三是將種子煮熟,當菱角吃。

 

或許因新移民的加入,在她們的介紹、指導下,越來越多的台灣人會吃菠蘿蜜,於是果菜批發市場有它的身影。或許因為它太難搞,挖出來的果肉挺貴,據說幾片要價200元。如果會處理,到市場買一顆,價錢便宜多了!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