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尼姐妹會的秋娥,十月最後一天,在旗津大汕國小教該校的家長,做印尼蔬菜沙拉(加多加多) 和摩摩喳喳。好奇的我,約了愛玲一塊渡海去觀摩。
剛到時桌上除小瓦斯爐和煮摩摩喳喳的湯鍋外,桌面散佈有三組十來個小碗。不鏽鋼碗內盛的是椰奶;一組碗內是羅望子膏;另一組的透明碗內,浮著一方塊深褐色的漿料。
五桌的學生,看得出有人是老師(事後才知該校校長亦在內),也有外籍姐妹。這群媽媽都是廚房老手,面對陌生的南洋料理,臉上竟是摸不著頭緒的神情。也因此,她們對自己的能力極沒自信,都得依賴秋娥一組一組的指導。於是整間烹飪教室人聲鼎沸,宛如菜市場。
秋娥走到人群中指導,我則站在示範桌前,看「來蓉」和「麗銀」兩位助教掌廚。一頭霧水的我,只見「麗銀」不斷的往鍋內倒食材,加椰子糖,最後慢慢的將椰漿倒入鍋內。那時爐火極小,手則不停的攪拌,水乳相融才能熄火。
我喝了一口,真是芳香撲鼻,南瓜塊既粉又Q,真是好吃極了。那時才慶幸中午沒吃飯,否則淺嚐輒止,實在可惜!
我想了解同樣的食材,台灣媽媽能煮出相同的味道嗎?試吃之後,發現居然少了濃郁的椰奶味!只有一桌「摩摩喳喳」沒失味,原來該組有位印尼姐妹,由她操作。愛玲說:「原因出在椰漿倒入時處理失敗!」只是對椰漿性質陌生的我,還是不知問題出在那裡?(現在我知道,倒椰漿時火力大,油水分離,味道就不對!)
印尼的沙拉,食材包含長豆、綠豆芽、地瓜葉、高麗菜、空心菜、小黃瓜、甜玉米粒、豆腐塊。前五種菜都要川燙,豆腐塊也要煎過。這時燙菜的工作仍是「麗銀」操作,來蓉再將花生碎粒,倒入已溶解成醬色的調味料碗中。之前我聞過那碗醬汁,明明聞到花生味,為什麼又要放?來蓉說:「還要增加香味!」
黑糊糊的羅望子膏,對台灣人又是新鮮食材。我也是在社大上課後,才知道有此物,當時只知它是酸子,可做蜜餞及零食。認識愛玲後,才發現它竟是南洋美食中「酸」湯的主要來源。羅望子膏如何使用,對我來說又是難題,至少目前還沒勇氣嚐試。
兩位印尼姐妹把醬汁倒入燙好的菜中,然後把菜和醬汁混為一體。我看台灣姐妹的蔬菜沙拉,不約而同的以排盤漂亮為前提,擺得漂漂亮亮,自己要吃再加醬汁。只有一桌以印尼方式的將菜醬汁混合,想當然又是有印尼姐妹的那一組。
我分別嚐了菜和醬汁混合組,菜再另加醬汁組,我發現混合組的味道好極了!現吃現調的味道就差多了!
這讓我想起一位印尼姐妹的感嘆:我們在印尼的家人,彼此互助合作,而台灣人都是各人顧各人,兄弟姐妹的關係欠佳。原來從飲食習慣,可察覺不同文化的思考模式,是我觀看印尼菜製作的最大感想。(本文寫於2007年11月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