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  前幾年,家人到墾丁玩,回程路過高雄,選了一家頗有知名度的餐廳聚餐。那家餐廳據吃過的朋友說:「味道不錯」。

     原來該餐廳沒有菜單,全靠外場人員的提示,自然也不事先告訴價格,一切都等吃飽後再說清楚。

晾肉.JPG  

     在外場的主導下,我們當天點了冷盤、魷魚三絲、炒年糕、剁椒魚、晾肉、酸菜鍋。我們點完菜,陸續有客人上門,當每桌菜都上來時,發現幾乎每桌叫的菜相仿,差異只在那道湯鍋。看來該店備菜相當省事,只需準備十來道菜的材料,柔性說服客人吃店家想賣的菜。真是高明的行銷策略!

     我在報章的美食介紹(包括置入性行銷)中,多次見到對「晾肉」的歌誦,所以對那肉懷著特別的憧憬。沒想到只是將一片片未醃的培根肉,和片成相同尺寸的黃瓜片,像晾布一樣掛在特製的迷你晾衣架上,衣架下則是一碗飄滿白芝麻的醬汁。

     整道菜的造型有創意,卻沒啥美感。從那碗醬汁和脆綠的黃瓜片看來,那白肉肯定沒味道。我發現近來很多餐廳,特別是標榜川菜的店,以這種類培根肉來炒回鍋肉,既不入味,又沒有香氣的回鍋肉,對我來說真是一場惡夢。

沒想到「晾肉」竟然採用這種肉片,看造型猜測肉片不是川燙,就是蒸一下,因此一口咬下,果然無味加QQ的口感,必須沾那微酸的醬汁,用力咀嚼芝麻,才有些滋味。這菜有什麼好吃?我想醬汁並不難調,肉片和黃瓜肯定都是機器代勞,就因為有那個小衣架,登上「名菜」寶座嗎?

後來我才曉得晾肉是四川名菜,原因在於四川盆地氣候潮濕,久不見日,百姓晾衣服,喜歡搭兩個支架,在中間橫起一根竹竿,把衣服搭在竹竿曝曬。有巧思的廚子,將四川民俗特色做成晾衣白肉。

網路上說四川道地做法為:後臀尖肉改刀煮熟撈出,晾涼。因此此菜關鍵在於肉片一定要切的越薄越好,入口即爛,香而不膩。 

我的直覺果然沒錯,白肉該和回鍋肉做法相仿,就是肉先煮熟再切成薄片;不是先片好肉再川燙。菜是否好吃,除食材好外,偷工往往做不出好口味,兩種肉的處理方法,有經驗的食客,一吃就知高下!

酸菜鍋.JPG  

     那頓飯最貴的該是酸菜鍋,也是我覺得最不好吃的一道菜。先說整鍋色彩暗淡,引不起食慾。放下的豬肉都是類培根片,而大腸像未清洗乾淨,煮再久臭味都不散。

     買單的人要食客猜這頓飯需多少銀子,我猜2500元,竟然最接近。事後在網路上看到冷盤350元,魷魚三絲250,我猜酸菜鍋至少1000元也不離譜,看來十三片肉和黃瓜片的「晾肉」少說250元。

我不是美食家,也不是烹飪高手,只是憑感覺。總覺得越是宣傳過火的菜,真的越令人失望,可是價錢永遠讓人難忘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