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(102年)11月12日那天,我從奇摩新聞讀到「打狗英國領事館文化園區」開館的訊息,同時也解開我存在心裡二十多年的疑惑。
因為早在民國八十二年,已故的劉德苓老師帶我認識哈瑪星,當時我們想寫哈瑪星的老建築和名人故事。於是我啃了不少有關高雄的書籍,當年高市文獻會出版《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》上下兩巨冊、曾玉昆老師著的《高雄地名探索》林曙光老師的《打狗滄桑》……
從眾多的文獻資料,我知道旗后是高雄市最早國際化的市區,接著是哨船頭,而哈瑪星是從沙洲填土的新生地,日據時代的居民,大多數是日本人,所以鼓山國小是日本子弟的小學。
那時我對哨船頭接近雄鎮北門的彎路旁,有間歐風的大平房感到好奇!當時門前掛著「台灣省水產實驗所高雄分所」的招牌,是公家機關呢!
我從看過的資料,知道那棟建築和英國人有關,一直以為那是英國領事館的官邸,因為大家都認為西子灣山上的洋樓是領事館。再說我早從老高雄人口中,知道那棟平房邊有條小路,可以走到山上的領事館。
當社區營造風潮湧起後,我想這個疑問,當地社區文史工作者會找到答案。讓我失望的是:山上、山下兩棟洋房,一直未見學者專家和文史工作者提及。沒想到在我快遺忘塵封已久的疑惑時,高雄市文化局竟為我解惑!
怎麼有人和我一樣,對這兩棟房子感興趣,還能找到相關資料,證實大家都張冠李戴,錯得離譜。我想知道這位抽絲剝繭的高手是何許人?於是在網路搜尋,很快的找到答案,原來是英國人大衛的傑作。
中國時報記者李義在2013年12月23日的報導,說出大衛(David)追查英國領事館的前因後果。該篇新聞稿說,大衛在高雄時,有人告訴他西子灣山丘上的「英國領事館」,館內有囚禁犯人的地牢……讓他感到有趣。
但他到了英國領事館,總覺得要人爬上200公尺陡峭的山道,才能進領事館洽公的做法,很不合理。再說西元1866年,高雄港只是小漁村,為何要建造如此壯麗的辦公室呢?
大衛決定解開心中的謎團,於是回到英國,到國家檔案局、大英圖書館查文獻;並造訪私人蒐藏家資料,逐漸拼湊還原史實:原來1879年完工啟用的英國領事館,包括山上官邸和山下領事館兩棟建築物,以階梯來往。
設於哨船頭海濱的是領事館辦公室(含巡捕區與監牢);山上官邸則是領事一家人居住及接待使節賓客的場所。
為什麼全台灣的文史工作者,七十多年來誤把官邸當領事館?原因在於1910年3月,因為打狗港內泥沙淤積,船隻進港不易,打狗港沒落,打狗與安平英國領事館同時關閉,領事辦公重心移往淡水紅毛城。
我猜在沒有報紙及各種媒體的年代,加上日本統治者的封鎖,這兩棟建築原始用途被眾人遺忘。而日據末期在旗津、哈瑪星成長的知識份子,接受到的就是錯誤的訊息,以致代代以訛傳訛下去!
英國領事館官邸於1929年改為台灣總督府高雄海洋觀測所。1946年改為中央氣象局高雄測候所,該所搬走後,官邸閒置。1977年賽洛瑪超大颱風,在高雄造成極重大的災難,它的屋頂被吹走,房舍成為廢墟。在市議員的敦促下,十年後市府才修復,於1987年公告為古蹟,開放民眾參觀。
而英國領事館辦公室於1932年成為高雄州水產試驗所,從事罐頭製造實驗; 1950改為台灣省水產實驗所高雄分所。2004年該所員工搬離,第二年該建築和步道都被市府公告為市定古蹟。
又經過幾年,直到2010年,高雄市才開始進行領事館及古道的修復作業,與官邸整合為文化園區。目前要門票,因為票價便宜,中山大學門外停車場大,據說已成為陸客團來高的熱門景點。
整修後的英國領事館,讓人宛如穿過時光隧道,來到1879年的哨船頭。我彷彿回到《發現老台灣》書中,那些老外看到的民俗風情;想來他們該也來過領事館,尋找有用的資訊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