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  我跟著來蓉到印尼,最主要的目的是看印尼人吃什麼東西?以及市場長什麼樣子?來蓉是位貼心的姐妹,她難得返娘家,又得照顧老公,還抽出時間來滿足我這好奇寶寶的心願,真是難為她。

香料專賣攤之一.JPG  

來蓉家附近就有一個小菜市場,走路不到十分鐘。我們第一次去的前晚下場雨,大馬路的路面平坦,轉到通往市場的小街,路面立即變成麻臉。在開發中國家,常會遇到此情景──重要街道是現代大都會的風貎,而小街小巷卻留在廿紀中葉。

小街上佈滿大大小小的坑洞,都喝足污水,不管機車、三輪車或小貨車走過,駕駛才不管路人的權益,車過污水四濺,乾淨衣褲頓成大花臉,那是你家的事!行人只好自求多福,既要避開坑洞,更要躲過飛來的髒水。這種不堪的畫面,在三十年前的台灣,也是屢見不鮮!

     終於見到棉蘭菜市場,場外的髒亂,讓我有回到四十年前台灣的感覺。踏進有屋頂的室內市場,看到攤位的排列和長相,更覺得和台灣傳統市場類同;不管客人或小販,說的都是我熟悉的台語(當地叫福建話),讓我有回到過去的感覺。

     當我看攤位上陳列的食材,不管種類和色彩,馬上發現和台灣大大的不同!先說嗅覺,我以為進入封閉的傳統市場,伴隨而來的是腥臭和腐爛味。沒想到棉蘭市場內,居然沒有絲毫異味。

我起初以為市場裡沒有賣肉及魚,然而逛了一圈後,發現牛肉、雞、魚、蝦連豬肉都買得到,為何不散發異味?我想原因有二:市場內雖有賣雞及魚等攤位,卻沒有現場宰殺,自然少了血腥氣。其次該是拜各種新鮮、乾燥香料所賜。

香料!我就是為它而來印尼瞧瞧!香料攤在台灣絕對看不到,而印尼、泰國、馬來西亞的市場都有它的身影。這市場內除了兩家香料專賣店外,每個菜攤也會兼賣新鮮的香料,比如香蘭葉、香茅、香花等。

香料專賣攤乍看像是擺了彩色顏料,十多盆磨碎的新鮮香料,排成三行,而以四盆大紅色的辣椒醬打頭陣,看來鮮紅的辣椒糊最吸睛,也最受主婦青睞!而辣椒因磨的程度,分粗、細、極細三種,都呈現黏稠模樣;另一盆看來似乎像辣椒水。

其他塑膠盆內香料的色彩,就不那麼亮麗,除薑黃的鮮黃色外,其他的顏色都較接近,也就是土黃色、藕色、象牙白色等。這是香料攤,而非教室,我不敢作非分之求,讓我聞各盆香料的氣息。以我對香料的認識,能猜出的不多,算來算去也只有南薑、紅葱頭、香茅,其他是什麼香料就不知道。

     以前就聽印尼姐妹說過:「我們在娘家時,媽媽很少搗香料,多半是上市場買現成的。只要告訴小販要煮雞肉、牛肉、魚或青菜,她們會照不同的食材,配不同的香料。」這些搗好的香料,就是家庭主婦的救星,省去許多麻煩。

     來蓉的弟媳婦是廚藝高手,也是磨香料好手,可是她仍會從市場買磨好的香料。我猜有些香料一般家庭用得不多,買可能較經濟。香料攤前有家庭主婦等待,兩個小販(或攤主)手中拿的塑膠袋,內容物的色彩不一,看來客人要煮的東西不一樣。

     香料專賣攤除了處理過的新鮮香料外,還有新鮮的香葉,比如香蘭葉、檸檬葉、咖哩葉……有種葉子我看來眼熟,問來蓉才知是薑黃的葉子,有些人煮咖哩牛肉會加薑黃葉,增加香氣。至於曬乾的香料,比如八角、胡椒、荳蔻、芫荽子……以及磨成乾粉的辣椒粉、芫荽粉、薑黃粉……  

     東南亞的消費者,只要到市場香料專賣攤前動動手指頭,煮任何咖哩的香料都入袋,那是多麼方便的事!我想南洋的姐妹來台之初,懷念家鄉口味,最大的困擾該是:到那裡買香料!

當南洋姐妹得知我們習慣到中藥店買八角、茴香、胡椒……買新鮮的香茅、香蘭葉、黃薑、南薑……要到三鳳宮前的青草店;至於肉桂粉、薑黃粉、咖哩粉、肉桂粉……要去大賣場或百貨公司的超市,她們覺得太麻煩,也太不可思議吧!

奇怪的是,有些香料在香料攤找不到,反而在蔬菜攤上才看得到。來蓉買一種加在涼拌菜,或炒米粉時加的香料花(註),就是在菜攤買到的。看來棉蘭或東南亞傳統市場,各種乾、鮮香料是無所不在,是我們無法想像的畫面。  

(註:這花我到現在還找不到它的中文名字,有人說它叫「茗荷」,可是長相迥然不同,何況「茗荷」是薑科植物的芽非花苞!又有人說它叫「火炬薑」,我找到花農,仍不是它!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