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  第一次看到薑黃飯,是三年前參加外籍配偶小吃班結業那天。來自印尼的姐妹煮了一鍋黃色的飯,然後吃力的把飯堆成圓椎形。我初次見到染黃的飯,驚訝不止,她笑著說:「印尼人常吃這種飯,我是第一次試做!」

她那盤鮮黃色的小山,山下被褐色牛肉塊包圍的異國料理,是成果發表會上的焦點,立即吸引媒體和來賓的目光。只是在獵奇驚豔後,沒人喜愛印尼黃飯,原因在於飯還夾生,牛肉燉得不好吃。

     我第二次吃到薑黃飯,是印尼姐妹秋娥做的,她加了一半的糯米,黃飯香香QQ,很合我的口味,覺得不錯。此時我對薑黃飯的認識還是一片茫然。後來在旗津的印尼小吃店也吃過薑黃飯,我的認知是印尼人愛吃的飯。

     當印尼好姐妹聯誼會成立時,她們要求訂購「薑黃飯」,理由是:在印尼節慶、拜拜、生日時,薑黃飯是一定要的。我雖然沒參加聚會,卻看到照片,一個宛如尖椎的黃飯,小山腳下舖著小黃瓜、蛋絲、花生炒小魚、印尼豆餅、炸雞塊……菜餚豐盛。由於出自專業廚師,只看「薑黃飯」的造型,就覺得美味可口。

印尼喜慶象微的薑黃飯.JPG 

     當我認識愛玲後,不管參與試吃或上她的香料課,吃過很多次薑黃飯。我終於曉得印尼姐妹所說,薑黃飯要加很多香料,那些香料究竟是什麼?原來顏色來自薑黃,可用新鮮的黃薑磨成泥,再加薑黃粉;或只用薑黃粉。椰漿、香蘭葉、肉桂捲、小荳蔻是次要的香料。

至於米,用印度長米,泰國香米,台灣蓬萊米、糯米都可以。我觀察愛玲做薑黃飯,有時先把米泡在薑黃粉中染色;有時則是米洗好後,再加薑黃粉、椰漿、水和鹽。然後再放入電鍋煮。薑黃飯的好吃與否,除香料的拿捏外,水分的掌握更重要,這些都得靠經驗。

     愛玲多次以薑黃飯搭配咖哩雞,我雖然吃過,卻一直以為印尼和印度的薑黃飯是一回事。所以當我向她建議,在南洋料理派對中做圓椎狀的黃飯時,只見她一臉困惑,不知我說的是啥?

當她終於弄懂了,直說:「兩國人對薑黃飯的想法不一樣;印度人不會把薑黃飯堆成山形。」我想起愛玲做過多次薑黃飯,都是搭配咖哩雞,原來那是印度吃法。

馬來西亞的薑黃飯配咖哩雞.JPG 

     我突然想到某長輩的看護,是道地的印尼爪哇人,於是到醫院問她有關薑黃飯的做法。她的答案是:新鮮且磨好的薑黃汁及椰漿,在鍋裡煮到將沸,再把米放入,攪拌後燜煮到熟。我問她用什麼米?答案是吃飯的米,不可以用糯米。

     我從她的回答中還讀出,平常人家堆成山形的薑黃飯主要是祭拜。她說做薑黃飯太麻煩,她家都以紅糖稀飯代替,每月一次。寫到這裡想到她不是穆斯林嗎?那需要祭拜。

     聽我詢問薑黃飯,臥病的長輩說:「記得民國四十多年,我在高雄縣政府工作時,單位主管帶我們去小店吃飯,當時就有薑黃飯,壓成小饅頭狀,配著小黃瓜、黃蘿蔔吃,味道不錯。後來薑黃飯就從台灣小吃店消失!」

這真是令我意外又不訝異的訊息!因為那時台灣黃薑最大的產地,就在高雄縣旗山附近的山區。我曾懷疑從日本傳來的醃黃蘿蔔,在沒有人工色素之前,是用黃薑染色,她也證實我的想法。

     我有本「飯」的食譜,竟然有印尼黃飯和印尼黃薑飯。兩者有何不同?細看之下做法相似,差別只在黃飯有造型,配菜極多;印尼黃薑飯則以家常菜搭配。換句話說:「印尼黃飯是豪華版,印尼黃薑飯則是庶民版。」

先說印尼黃薑飯,只是在做好的飯,配上洋蔥片、黃瓜片、紅辣椒絲,這種陽春的吃法,自然是庶民版。

     豪華版的印尼黃飯則配雞塊、炸薯茸丸、青木瓜片、蕃茄片、生菜、牛肉絲、炸地瓜片、橫切的白煮蛋片作配菜。供食時,用大餐盤把飯放在中央,四周圍放配菜。另切煎蛋絲、辣椒絲、油炸蒜酥舖在飯面上。此飯是印尼人於喜慶佳日時招待賓客必備之物,印尼話稱為Nasi Kuning

     「飯」書中又說:印尼黃飯華人稱「東朋飯」(Nasi  Tumpeng),原出於爪哇島民間,起初作為宗教上的祭品(我的印尼朋友已證實),是吉祥的象徵。印尼獨立後,總統把「東朋飯」變成國宴主角,不論國慶、外國元首到訪、上流人士的應酬,都要有「東朋飯」,才夠吉祥和獨特。

     如何煮「東朋飯」?先把米洗淨,浸泡一小時後倒入鍋裡煮。煮到半熟,水分將乾未乾時,把飯倒入已舖蕉葉的竹編圓椎形蒸籠,繼續把飯蒸熟。再提起蒸籠,反過來倒在舖上蕉葉的大盤上,就呈現一個如尖山形的黃飯堆。

     原來尖山是蒸飯時就要定型,莫怪小吃班的印尼妹妹,很吃力的「造山」;我還見過旗津的印尼姐妹,把煮熟的薑黃飯填入紙板做的小山中,戰戰兢兢的「造山」,原來都是器具不足,發揮巧思的結果。

     總之,不管薑黃飯或黃飯,似乎是印尼、馬來西亞、印度人常會吃的飯。不同的地方、族群,有不同的做法及含意。而我對它們的認識,還在啟蒙階段吧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