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枋在《鮑魚與香椿》文中談到香椿的吃法,她說:「香椿沒法做可入酒席的大菜,只能和豆腐系列的東西在一塊才好吃……今天我們吃的是真正的香椿芽,是我早晨從朋友家樹上採來的,所以特別好吃。如果菜市場賣的那種橡皮圈紮成一束束的葉子,叫香椿葉,就不這麼可口了!
香椿芽是春初樹上新發的,一簇簇,嫰莖綻著嫰葉,顏色是油油的淺褐濃紫和新綠。採擷後,如量多,可用鹽漬了再曬。曬成八分乾,貯入瓷或玻璃容器,夏季用來拌芝麻醬涼麵,是絕味。下粥或配隔夜的乾硬冷饅頭,也特別好吃。在這裡我沒見過高大茂密的香椿樹,朋友家這株僅一人多,頂多三、五簇芽兒,時日稍過就芽老葉長了。」
我一直以為香椿芽=香椿葉,芽和葉都叫香椿,真是大錯特錯。我找出北方作家寫的香椿,重點都在椿芽上。《閒話吃的藝術》書中有篇「椿芽」作者繼文是湘西人,他在文中說:「故鄉湘西一帶,椿芽可說是一種雅俗共賞的食物……每逢農曆二三月間,椿樹枝頭綻滿了紫紅的新芽,舒捲有致,極像龍爪菊,清香撲鼻,俗稱『頭芽』。椿芽過嫰其香味不足,過老則失去脆嫰,通常以三四寸許採下為最佳。再發出來的,就稱『二芽』,比頭芽香味要稍為遜色。
記得小時,每到這時期,經常和一群同伴背著篾簍,拿一根裝有彎刀的細竹竿,到山間去尋找最大的椿芽,會爬樹的負責採,其餘的人在地上揀,不費多大功,就可滿載而歸。這時家家戶戶都忙著醃製椿芽。先用清水洗淨,拉根繩子掛在屋簷下,使它晾個七八分乾時,即收下平舖簸箕中;撒下適量的細鹽後,用手輕輕反覆揉壓,以鹽度均勻為止。然後放入罈內,緊壓,密封。三個月後椿芽全變成紫黑色,香氣撲鼻!
椿芽用開水燙一下,切成碎末,就是一種最好的調味品;若加點醬油,亦可以佐酒下。在家鄉,一般人最喜歡吃的,是用椿芽炒蛋或拌煮豆腐,味道異常鮮美。」網路上說頭芽即是「雨前椿芽」是椿芽的極品,從這篇文章可得到證明。
我看過的香椿樹,都不高大,友人在鄉下種了幾棵香椿,不知因她常將椿樹剃頭,雖然枝葉茂盛,紫紅的嫰芽卻不多;在寫此文之前,我不曉得榖雨前的椿芽最佳,從沒想到請她採些椿芽。她是旗山人,和我一樣對香椿極外行,她有次砍了一大把香椿給我,自然葉子多,芽很少。
劉枋在文中又說:「芽也好,葉也好。洗淨,用沸水一燙,變成了淺綠色,把它切細,和在雞蛋裡炒,是個菜。把豆乾切細末,先用油熱煸透,該出鍋時,把香椿末倒入和炒,也是一個菜。還可把豆乾改為豆皮。麵筋腸切成細絲加香椿來炒也不錯。把香椿撕開,一條條沾麵糊,炸成香椿魚,另有風味。可是市上所賣只有香椿葉,又貴又老……」幾十年後,台灣市場賣的仍是她所說的「用橡皮圈紮成一束束的香椿葉
因為台灣的香椿樹少,椿芽更少,她只好勉為其難的用香椿葉,而對岸中醫卻不主張吃香椿葉。只是在「亞洲第一抗氧化蔬菜」的光環下,原來對香椿極陌生的台灣人,開始種香椿樹,吃香椿葉,沒人在意椿芽和椿葉的差異,想來台灣香椿樹小,椿芽少,不吃嫰的香椿葉要吃什麼?其實只要是香椿葉,再老都會善用。因為大家都把它當作長在樹上的抗氧蔬菜。
因此素食和養生族群,對香椿有高度興趣,也研發新的吃法,香椿醬很熱門,我吃過不同口味,似乎沒吃到滿意的口味;也有店家用香椿葉包水餃,價格特別貴。傳統認為香椿只能吃椿芽,不吃葉子的人,對台灣人的敢吃及多樣化,感到錯愕吧!
最近我才知道椿芽或椿葉在烹調之前,要先以開水川燙,原因是香椿芽或葉含有亞硝酸鹽,少了川燙,就要冒中毒的危險。可是我一直以來都把它視為蔥、蒜苗,切碎了,直接下鍋。幸好吃得機會少,沒有受害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