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        《吃的藝術》和《吃的藝術續集》是已故作家劉枋的大作,這是兩本有年代的老書,前書於6412月初版;續集在759月初版。《吃的藝術》收錄的文章,來自她在《中華婦女月刊─灶前閒話》及《新生報─家庭生活版》的專欄。續集的文章則是《消費時代─家鄉味》和《美食家─吃的藝術》專欄。她關於「食物」的書寫內容,從民國初年談到抗戰勝利,以大陸北方,特別是北平、天津的餐飲為主;民國38年來台後的書寫內容,則為台灣窮苦歲月的飲食,留下珍貴的記錄。

      書名為何取《吃的藝術》?作者的想法是:「『談吃』並非『食譜』,在下筆時未把某種菜的用料幾斤幾兩,幾又幾分之幾量杯說明,也未寫出火候是多少度C或幾分鐘時間,關於此點,筆者願略有聲明,我們中國菜的烹調,是屬於『藝術』方面的多,屬於『科學』方面者少,調味火候甚至在鍋中時用鏟翻炒的剎那,全在於掌厨者的心領神會,絕對不是一面看錶,一面計算份量,就能做出達到理想的食物。

      一般『食譜』寫得儘管那樣詳盡,也只是給按譜學烹者一個大概觀念,若是認真的一絲不苟,不加上自己相機行事,其結果一定是『盡信書不如無書』,這是筆者多少年前初學入厨深深受過的『經驗』」。我非常認同她的想法,做西菜或西點,只要照配方去做,幾乎都能成功。可是中國菜,因著食材、火候的不同,很難標準化。於是食譜常出現「少許」或「斟酌」等抽象標準,對初學者確是大考驗!

      續集的自序文,闡釋「能吃是天生的;會吃須有生活經驗」說得頗有道理。她接著又談到「台北餐館多怪現象」,理由是端出的菜餚不道地外,又因食客對各地食物的無知,加上廚師的打混。這情況我心有戚戚焉,因為今天各地的餐館提供的菜,比她說的更離譜!「會吃的人懂得選館子」現在人根本不會選館子,只會上網看推薦,再來就是CP值高不高,很少人在意館子菜色的好壞!

      劉枋是位會吃又會做菜的達人作家;她不僅會做大菜,小菜更在行;因是北方人,麵食更拿手;她對食材特性的了解,早在幾十年前,就設計「創意菜」。所以劉枋談「吃」,對常年在廚房煮三餐的讀者來說,具有深度、廣度、趣味及歷史價值,且是歷久彌新的飲食文學佳作,值得再三細讀、回味。

      劉枋是山東人,出身官宦之家,算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千金小姐,山珍海錯是家常。燕窩、魚翅、鮑魚、海參、干貝,對庶民來說,是一輩子沒見過,也沒吃過的頂級食物。至於它們的產地、等級、處理程序、烹煮等一概不知。看了她書寫的「燕窩種種」、「且說魚翅」、「小老鼠─海參」、「海參與海茄子」、「干貝─江瑤柱」、「鮑魚之肆」幾篇文章後,我有相見恨晚的感嘆!

      說起鮑魚,四十年前我上烹飪課,初次認識墨西哥車輪牌鮑魚罐頭,當年一罐七百元,算是非常昂貴的奢侈品,沒想到如今已漲到一罐幾千元,更是驚人!三十多年前,友人給我治飛蚊症的中藥,其中有乾鮑魚。因為對鮑魚無知,怎樣煮也是硬如石頭,最後只有拋棄,回想起來真可惜!「鮑魚之肆」中有鮑魚發泡法,先將乾鮑注水放鍋內煮沸,離火燜一夜,取出洗淨。另換清水,以中火煨煮35小時即可。現在乾鮑比以前貴許多,我沒興趣再試一下!

      她為一般家庭主婦書寫,頂級食材的介紹,對讀者來說是開了眼界。但大多數談吃的文章,以當時民間生活的點點滴滴為重心,充分反映時代的軌跡,所以我在幾十年後,從她的敘述,可以揣摩當年一般家庭的購買力;大眾飲食習慣的變遷;食材的漲跌。這是我對她筆下的許多題材,百讀不厭的理由!因此,我要分篇寫讀後感!

     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