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幾年前,我隨高雄市文藝協會組織的大陸訪問團,去南京、連雲港、泰州等地以文會友。由於當地作家朋友的熱情招待,在餐桌上,我可是大開眼界。

排成花朵的鵝肉.jpg    

先說長江三鮮之一的刀魚,牠的長相有點像白帶魚。清蒸的刀魚,肉質細嫩,味極鮮美。但是牠的細刺之多,幾乎像蛛網佈滿全身,感覺魚肉入口,滿嘴都是細如牛毛的小刺。更擔心稍一不慎,魚刺會卡在喉嚨,恐怖極了。大陸作家朋友連說:「沒事!清明以前的魚刺不傷人,清明後就得小心!」

我們這票台胞,初逢「刀魚」,還敢鼓起勇氣,以如履薄冰的心情嘗鮮。儘管牠是老饕眼中的高檔好魚,後來再和刀魚相見,人人敬謝不敏。幾年後,我聽對岸電台廣播,談到刀魚的價錢之高,令我咋舌。我們不敢碰牠,看在對岸友人眼中,不叫我們呆胞才怪。

刀魚真面目 .jpg  

第二種令人恐怖的佳餚是油炸蟒蛇,白色大盤中擺上一段段沒剝皮的蛇肉,黑白相雜的蛇皮,就對著我的眼情,看來真是太可怕了。我問敢吃蛇肉的團員,蛇肉的滋味如何?他們的答案是「根本嚼不動」。

我問大陸朋友「是否當地養蛇?以前吃蛇嗎?」答案是「的確有農村以養蛇為主。」至於吃蛇肉?他們訝異的反問「台灣人和廣東人不都愛吃蛇?我們才流行」

我想說:「台灣吃蛇的人很少,蛇肉湯或其他料理,總把蛇肉改裝,沒有這種赤裸裸上桌的蛇肉,太可怕了!」可是這非作客之道,只好吞回肚子。

第三種震撼是久聞其名的「河豚」,兩條一尺長的紅燒魚,如果不是泰州的主人提示,大家壓根也不曉得牠的真實身分。當地作家教我們「先吃魚皮,翻面吞下才好吃」,魚皮滑潤得很,滿好吃,至於魚肉就很普通。

事後聽當地人談河豚的處理,據說廚子都要經過特殊訓練,殺魚、煮魚。河豚先煮過,再紅燒,要上桌前,廚子先喝一碗湯,半小時後沒問題,才可給客人享用。餐後聽說河豚在當地市場一條要人民幣五百元,那一盤河豚的成本,就要一千人民幣,昂貴的原因是日本人愛吃河豚,多數外銷東瀛。

鱉也是餐桌上的常客,多半是切塊以湯的面貌出現。我們碰到一家餐廳的師傅,突發其想的滷幼年鱉,隻隻伸出小小的腦袋,環立在白盤上,看來很生動,卻也有些可怕。我觀察同桌人享用的情形,發見可食用的肉並不多,據說味道還不壞。

小鱉向您問好!.jpg  

從小鱉伸出腦袋這道菜,我又想起另一餐的鵝頭大會師,十隻鵝頭對著人,頭下還有長長的脖子。據當地醫學院做的實驗得知,鵝肉具有抑制癌細胞生長的功能,算是保健聖品,這點和台灣人的認知差距頗大,我因皮膚過敏,早就有人警告我「鵝肉很毒,最好別吃!」

或許由此觀念演變出:一隻鵝只有一個頭,因而成為大餐中的一道菜。而在台灣只有東山鴨頭,但也僅在街頭小攤出現,怎能進星級飯店,成為高檔席上一道大菜呢?

我總覺得江蘇各飯店的廚子,求新求變的精神令人敬佩;而食客嚐新的勇氣,更令我佩服。而他們對不熟悉的食材,竟勇於創新,附和者居然也不少,更令我張目結舌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ang0802 的頭像
    wang0802

    王蜀桂的道聽塗說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