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  幾年前,教育部開始在國中、國小校園,推行新住民母語教學。其實新住民中,人口最多的是中國及港澳,由於同文同種,沒有母語問題。而東南亞新住民以越南和印尼籍最多,且多集中在某鄉、某區或某社區,孩子多,容易開班。師資呢?訓練新住民媽媽當老師。

 

        以我長期和新住民接觸的認知,印尼籍的新住民,95%是華人,包括客家人、福建人、廣東人,所以她們的母語該是客家話、閩南話、廣東話,而非印尼話。我去過印尼棉蘭姐妹的娘家,不僅一家人都說閩南話,連當地華人市場的本地攤販,都會說閩南話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好像只有住在雅加達的華人下一代,也就是禁華語、華文政策實行後的世代,只會說印尼話,卻失去母語。棉蘭華人稱不會母語的年輕人為「僑生」。帶有失根及痛心的意味。

 

        越南籍新住民,95%來自南越各省,以我的接觸,至少有60%是華人,她們的父母或祖父母不少是1949年從中國移到越南。有次和兩位越南姐妹(都是華人)交談,其中一人說:「嫁來台灣最大的收穫是會說越南話!」

 

        我當時像被雷打到,驚訝得問她:「是真的?」另一位姐妹立即解釋:「她家住在胡志明市的第五郡,居民都是客家人,生活中用不到越南話。」我去過胡志明市,知道有華人區,想當然大家都說客家話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台灣多數人腦海中的母語是:台語、客家話、原住民語。卻不知外省籍也有母語,我的母語是四川話,學校會開四川話班嗎?國語是官方語言,絕不列入母語之列。

 

        一個吊詭的情形出現,既然大多數東南亞新住民的母語是華語,為什麼要他們學母國的官方語言?如果國家語言等於母語,我們的學校就不必開台語課、客家語課及各族群的課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十年前,高雄家協為越南籍姐妹出版「越南好姐妹季刊」,我從開始就參與編輯工作。由於反應好,今年增加印尼文及泰文,稿源也從新住民擴大到第二代,有篇新二代學印尼話的文章,真實反映我的想法。以下是他的文章內容:

 

   大家都以為,我的母親是印尼人,我自然會說印尼話。事實並非如此,因為在我小時候,反而是母親向我學說國語。自從讀大學社會工作系之後,為了瞭解母親的成長背景,與印尼的文化,我才開始學習印尼話,。

 

  母親是印尼籍的客家人,在印尼讀了國小,但未讀畢業。外婆家習慣講客家話,雖然母親印尼話的聽說很流利,當她教我講印尼話,通常都以一句一句的死背方式。我發覺跟母親學印尼話,無法得到有系統的學習,所以效果欠佳。

 

為了學印尼語,我到書店買相關書籍閱讀;去找認識的印尼籍新住民媽媽們請教,我覺得還是不夠。於是我以跨校選修方式,報名文藻外語學院東南亞語文中心學習「初級印尼語」課程,每星期一我從屏東騎車到高雄上課。」

 

        我希望這篇文章,讓在象牙塔中的知識份子或教育專家,了解母國語言≠母語,也不要再讓母國語言不怎樣的媽媽當老師,對新住民第二代未必是福氣!

 

(最近聽廣播,主持人訪問天下雜誌副主編,她是泰國華僑,父母是雲南人,1949年後逃到泰北,她在泰北出生,後來台念書、就業。當天主題是東協的潛力,提及台灣不重視東南亞語,主持人立即問來賓,在家和子女說泰文嗎?來賓說我爸媽都說雲南話,所以我和孩子說雲南話。由此可見,連高級知識份子都沒想過母國≠母語。)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ang0802 的頭像
    wang0802

    王蜀桂的道聽塗說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