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  台中高鐵站所在地烏日,對我來說是家鄉之一,因為我家曾在烏日火車站附近住了七年。烏日一直是個小農村,於是我認識許多本土植物,蘋婆也是那時知道的食物。

好看的蘋婆  

 

印象中,童年時在水果攤上,曾看過擺在竹盤的蘋婆,宛如一隻隻紅眼睛,癡癡望著路過的行人。當時家中經濟只夠糊口,那有餘錢買蘋婆,我只有望果興嘆,牢記它的長相和名字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十多年前的夏天,我和友人去台南孔廟參觀,發現結實纍纍的蘋婆樹,那是我第一次見到蘋婆樹的真面目。原來蘋婆果小時候像綠色的大豌豆,長大後才轉成紅色,當紅豌豆開口笑,代表蘋婆成熟了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前些日子友人玲珠談到「蘋婆」,大家都久不見此物!沒料到過幾天見面,她居然從袋子拿出帶殼和剝殼的「蘋婆」。帶殼的蘋婆,有紅色的豆莢外衣,內含黑褐色橢圓球種子,造型真是漂亮極了!脫了外衣的黑色、褐色種子,是圓椎形或不正圓形,像烏溜滾動的小眼睛,比栗子要迷你可愛多了!

像黑眼珠的種子  

 

我以為這些「蘋婆」,是玲珠朋友家種的果樹,沒想到答案卻是:「在菜市場買的」。原來想念蘋婆多年的玲珠,突然在市場看到久違的蘋婆,心中的喜悅難以形容。儘管帶殼的一斤60元,剝了殼一斤120元,因家人、友人想念此物,她豪氣的買了一箱帶殻的蘋婆,於是我們有福份,得以嘗鮮。

 

        貼心的玲珠,抓了一把蘋婆,放入鍋中水煮熟。除去蘋婆黑色的外衣後,還有件土色內衣,然後有淺土色的厚片保護種仁。這厚片水煮時還可口;但蘋婆烤熟後,這件厚片就不好吃了,所以有人認為這厚皮可拋棄。

 

就因為蘋婆種子需一層又一層的剝皮,有人叫它「九層皮」;而成熟的蘋婆,紅色的豆莢裂嘴微笑。它那皮紅子黑,斜裂如鳳眼的模樣,於是有人稱它為「鳳眼果」;廣東人在七夕時以蘋婆祭拜,因此也叫「七姐果」。至於它的本名蘋婆,有人認為來自印度梵文;但也有人認為它是純中國名,外文名字來自中文音譯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其實蘋婆的原產地是中國南部、印度、越南、印尼,台灣的蘋婆可能從廣東移植來的。又因為蘋婆喜愛酷熱的天氣,所以在中南部容易見到它的容貌,也知道它的滋味。讓我訝異的是:秀惠家的瑪莉沙,說菲律賓有很多蘋婆;琳達在馬來西亞家鄉時,常吃蘋婆。原來它和東南亞人的關係密切。

 

我剝下蘋婆的黑衣,土色內衣和厚皮,終於吃到淺黃色的種子。我覺得它的味道有些像栗子,卻是失去甜味的栗子,有點淡淡的香氣,感覺比菱角要好吃些。煮熟的蘋婆風乾後,味道更好。據說未成熟的蘋婆種仁,帶有苦味,所以種子未轉黑,就不要吃!

 

        網路上說蘋婆可以烤來吃,我試做後發現烤沒有煮來味美。難怪網路上有人先煮蘋婆,然後再烤一下,我想這種做法可能最好吃。其實蘋婆燒雞或燒肉,是廣東名菜,我想或許和栗子燒雞有異曲同功之妙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我查資料時發現「假蘋婆」,那是什麼?原來是掌葉蘋婆,它是1900年由印度引進台灣,做為觀賞喬木。高雄有幾條道路以掌葉蘋婆為路樹,它開花期間散發惡臭,讓附近居民受不了,因此不時向地方政府抗議。

掌葉蘋婆  

 

        掌葉蘋婆的果實像木魚,一個核果內有好幾粒種子。每年秋季,成熟果實裂開後,種子落滿地。可惜大多數人不知它可以吃,它不是被鳥吃;就是被清潔工當垃圾掃走,說來真是暴殄天物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