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  記得多年前,朋友從新加坡旅遊歸來,送我兩包「肉骨茶」的香料包。看到內容物說明,感覺都是中藥材,再加上從不識「肉骨茶」的滋味,根本不想做,於是將搭飛機來到我家的香料包,轉送愛吃「肉骨茶」的友人。

     認識愛玲後,竟然多次與「肉骨茶」相逢。第一次喝到「肉骨茶」,才發現它的藥味不濃,也才知道「肉骨茶」的內容物除豬骨外,還有豬尾巴、豬腸……。

馬來西亞的肉骨茶 .JPG  

印象最深刻的是,豬腸還玩疊疊樂,腸內有腸,胖胖的小柱子,竟然一咬就斷,很特別的經驗。後來我才得知,「肉骨茶」是馬來西亞華人的早餐,老油條是必備的搭檔。就像我們習慣油條配豆漿或杏仁茶。

馬華作家林金城在他的「知食份子」的網路中,談到「肉骨茶」的來源。據說是興建巴生港的福建工人,利用唾手可得的肉骨,加些散落碼頭的中藥材,煮一大鍋湯,除了滋補體力,順便打牙祭。來自苦力的「肉骨茶」,原來的面目該很素樸,這也是湯內有腸子、豬尾巴的原因吧!

在旗津由印尼姐妹教的「肉骨茶」,除了新加坡的香料包外,只有肉骨。對那些曾喝過台版走味「肉骨茶」的人來說,那鍋「肉骨茶」滋味極佳;可是對習慣品嚐愛玲熬煮,層次複雜,味道香濃的「肉骨茶」,我認為茶湯只有淡淡的藥香和微微的甜,顯得單調又乏味。

最讓我錯愕的是:「肉骨茶」的好朋友油條竟失蹤!印尼姐妹只忙著燙麵線,我不知她們是否曉得此傳統?

兩天後,愛玲在民族國中演講,煮了鍋肉骨茶,特別告訴眾老師,肉骨茶不要配麵條,特別是油麵,頓時引起老師們的錯愕?她還強調「肉骨茶」還分白湯派與黑湯派!我感覺星馬華人對「肉骨茶」的重視,似乎把它視為國食。

我當時想印尼姐妹可能不知道「肉骨茶」的掌故!我以為「肉骨茶」只是馬來西亞、新加坡華人的特殊小吃,而非印尼美食。兩年後我去印尼棉蘭,發現市場內雜貨店就有賣肉骨茶的中藥包,一包折合台幣七十多元,不便宜!

原來在印尼的華人,也習慣吃「肉骨茶」,只是他們添加的食材和星馬不太一樣。印尼華人也不把肉骨茶當早餐吃,更不會配油條。看來肉骨茶該是閩南移民從家鄉帶到南洋的食物,沒有所謂的標準版!

前些日子看林金城的散文,他談到在成大念書時,想吃肉骨茶,就去台南夜市找「藥燉排骨」,因為很有家鄉的滋味。

我猜想閩南人一直主張藥食同源,藥燉排骨該是肉骨茶的前世,台灣保留最傳統的做法及名稱。當福建人到海外散枝蔓延時,也將這種熬煮肉骨的吃法帶到各地。隨著在地化,肉骨茶就有不同的風貎。

所以我覺得「肉骨茶」沒有所謂正不正宗的問題,更沒有所謂標準吃法,只是店家該告訴食客,他家賣的「肉骨茶」是那個地方的吃法!     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