旗津有不少外籍配偶,因此旗津國小的主任及老師,很早就注意外配的適應問題,以及新台灣之子的教育。我想旗津國小可能也是全市,最早安排外籍媽媽當老師,在教室教所有學生學印尼、越南話。
2007年六月,旗津國小為歡送畢業生,創新的活動主題是多元文化介紹。這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想法,於是得到該校印尼和越南媽媽志工的認同,全力的投入,除了活動當天換上母國服裝外,有人拿出自己從母國帶來的衣物、玩偶;廚藝好的人,做家鄉美食來介紹母國飲食文化。
校方的設計是越南村和印尼村,越南村有穿「奥黛」的男童;穿國服戴斗笠的女童。印尼村則以穿印尼服的媽媽為主,也有兩個穿印尼服的女童,看來是新台灣之女。此外,會跳舞的印尼媽媽,訓練一支兒童印尼舞隊。
看得出越南村著重吃穿,也就是介紹小學生制服、大人服飾以及越南美食。印尼村則以童玩及舞蹈為重心。做為展場的教室,都有明顯的主題和相關的畫片,可見校方的用心。展出的東西雖不多,但仍有看頭,像越南村的玩偶及越南美食。印尼的童玩對台灣人來說,真是非常非常陌生!
只是當畢業生到各班教室,由越南姐妹或印尼姐妹解說時,我發現問題大了。為什麼?我第一個想到的是:未受講師訓練的媽媽,比餐廳服務生還不會介紹產品,她們以細弱及平淡的語氣,快快的說明。雖然旗津國小的學生很安靜,可是她們那像蚊子叫的聲音聽得見?校方為什麼不準備麥克風?這真是失策的地方。
其次,小學生好像觀光客,導遊怎樣介紹就乖乖的聽,沒有人想問題,連老師提醒「越南為何有法國吐司?」都沒有同學有疑問。他們似乎看到新奇的事物就全盤接受,沒人想「為什麼?」
最可惜的是:所有的越南美食,都出自穿黃衣越南媽媽的雙手,竟沒有學生對食材好奇?也沒人對如何做或味道有興趣。更沒人對那位辛苦的媽媽拍拍手!不知是為區隔兩國美食,印尼媽媽只做果凍和炸蝦片,沒推出印尼薑黃飯及各式咖哩,會不會讓學生誤以為印尼沒美!我想這種設計對印尼很不公平!
我總覺得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大拜拜,以多元文化為祭品,外籍姐妹穿的傳統服飾為祭服。我猜學校行政人員的思維是:只要具有新聞性,學校見報率高,就是好活動。至於外籍姐妹從活動中,心靈能得到多少成長?學童是否從活動中,有條理認識東南亞的風土、人情、文化……就不是校方關懷的議題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