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個月前,我在友人手機看到:好多家賣新鮮香草的攤子,每攤桌上都擺滿香蘭葉、檸檬葉、小綠茄、芭蕉花、打拋葉……我問她那裡辦活動?卻是台中東協廣場的常態,週六、週日因移工多,攤子更多。
於是我上網找東協廣的資料,才知道我曾走過無數遍的第一市場,在台中老市區沒落後,竟變成全台最大的東南亞移工商圈,真是令我意外!
兒子家在台中西屯區,去火車站有段路,因此他們很少往中區跑,為了滿足我的好奇心,他開車送我到東協廣場。在綠川西街下車後,往前走我發現好像到印尼,整排店面幾乎都是印尼小吃店,有的店以老闆名字來分辨,比如阿貴、阿侖;更多的店則以地名吸引鄉親,比如爪哇、雅加達、巴東、加里曼丹。
我在高雄觀察過或消費過的印尼小吃店,基本上都是以移工或印尼新住民為主顧客。除了招牌外,沒有任何圖片,讓台灣人知道店內不鏽鋼盤內,是什麼菜做的?味道如何?東協廣場外圍的印尼店,可能為吸引台灣食客,將小店的佳餚或套餐,拍照後再做成大廣告,掛在店前,讓台灣人看懂,容易下手。
我也覺得奇怪,台灣各地的印尼小吃店,擺出來的菜色,似乎大同小異;泰國及越南小吃店的內容,也有同樣情況。我常懷疑這三國小吃店,好像有個標準版本,大家照樣做。
從網路得知,這排印尼餐廳是東協廣場最晚來的商人,進不了大樓,只好在大樓外租屋做生意。我想在東協廣場外圍,特別是在成功路、繼光街開印尼、越南、菲律賓小吃店的店家,都屬於後來者。
我從綠川西街轉到成功路,馬上發現路旁賣果汁的小攤,架上的商品廣告,除中文外還加上印尼文、越南文及英文,太國際化了。我在高雄沒看到多國文字的廣告,在東協廣場外的果汁攤、越南小吃店,幾乎家家看版都如此國際化。
在廣場外逛,最令我驚訝,也最不解的是:越南小吃店極多;越南人愛吃的新鮮香草種類多不說,而且非常新鮮。有那麼多越南移工來消費?至於越南新住民,我想也沒空來吃吧!我猜生鮮食材,可能是越南小吃店老闆進貨的管道。
那些新鮮香草,大部份我都很熟悉,有種淺咖啡色的長豆莢,我猜不出是什麼?問第一家攤販,她說妳們不會吃;有的小販根本不理我;最後有個小販說是沒成熟的果子,很酸,做菜用。我說是羅望子嗎?她說對,越南人做菜都以未成熟的為主;泰國羅望子有兩種,一種甜的當水果吃;酸的做菜。
家樂福從泰國進口成熟的羅望子,所以我只認得大個子羅望子,這種幼齒且扁平的小東西,我就不認識,真是遜!回家看拍的照片,才發現有個攤子擺了幾個越南木鱉子。至於鴨仔蛋,幾乎每個越南香草攤的必備商品。
在高雄想買東南亞香料,比如薑黃、南薑、香茅、香蘭葉、檸檬葉……都要到南洋雜貨店的冰箱內尋找。至於不耐放的翠綠香草,只有在官方舉辦新住民活動時才會出現。
其實東南亞各國民眾常用的香草,幾乎雷同,差別只在頻率和用量的多寡。馬來西亞華裔姐妹曾找荖葉入菜;我看一本泰國食譜書,荖葉有美生菜的作用,拿來捲椰絲蝦醬或各種肉醬。最近我才知道,越南人也用那葉子包肉煎來吃,讓我驚訝的是:那是長得像荖葉的綠葉,並不是荖葉。台中每家越南香草攤,都看得到它!
在高雄市區內,要找菲律賓小吃店有點難度,成功路上竟然有一家。我乍看擺設覺得和印尼小吃店有點像,再細看我見到豬肉和炸豬皮,菜餚的色彩也比印尼菜柔和,正思索是那國菜時,店員笑著說我們是菲律賓菜!
我覺得綠川西街、成功路和繼光街的店,幾乎被東南亞小吃店及攤販佔據,讓人有置身在南洋的錯覺。來來往往的行人,也以東南亞面孔為主,像我這樣慢慢閒逛,細細觀察的台灣人,真的很稀少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