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 前幾天,我終於對已冷凍一年的栗子下手。先讓它們退冰,鍋中注入冷水,再把鍋放到瓦斯爐上,它們先後洗溫水和沸水澡。然後我拿小刀,為一顆顆栗子刮掉褐色內衣。接著再把它們煮熟,放進果汁機打成細沫,再放進鍋中加糖、油炒成栗子泥。

回想去年在大賣場見到那批栗子,它們外表黑亮,身材飽滿,價格又便宜,「俗又大碗」怎不讓我動心?一口氣買了三斤,江姐又送我三斤,沒想到剝皮卻讓我吃足苦頭。我和栗子並非初識,早已練就剝殻和去膜的好身手,在買它時還自信滿滿的指導身旁菜鳥。

萬萬沒想到,這批栗子不讓人脫衣,泡過滾水後的鐵甲,超難剪開。我比前幾年多花了兩~三倍時間,才完成第一步工作。等到脫它內衣時,更讓我傻眼,原來它們的果肉和內衣,幾乎合為一體,只能像削果皮般慢慢處理。想到就累,於是將它們丟進冰宮,做個「眼不見為淨」的阿Q。

     在家樂福未賣新鮮栗子之前,我對栗子的認識只限於糖炒栗子和栗子燒雞。燒雞的栗子是乾貨,以往在中街買,一斤才一百出頭,如今已漲到兩百多塊。記得最早家樂福只賣糖炒栗子,一斤好像不到七十元,我問專櫃小姐是否賣鮮貨?價錢竟和熟食相差不多。

     也不知和我有相同想法的人頗多,後來栗子攤從室外搬進生鮮部,一大麻袋的栗子倒在不鏽鋼桶內,隨消費者一顆顆挑選;另一個滾動的桶,發出甜香氣味,由櫃姐掌控生意。我總覺得買生栗子的消費者較多。

     那時我對栗子的個性完全陌生,像買花生抓進塑膠袋就好,從沒想到栗子是很嬌嫩的果實,很容易腐爛及長霉。我跟著江姐去買栗子,才曉得要一顆顆的挑選。她說栗子的皮色光亮,摸起來要結實,才是新鮮又好的栗子。

     這兩天上網,發現專家也如此說,只是較詳細和具體:凡皮帶有光澤,品質一般較好;若外殼有蛀口、癟印、變色或黑影,就是果實已被蟲蛀或受熱變質。用手捏果實感到堅實的,一般果肉較豐滿;若感到空軟,表示果肉已乾癟或悶熱後肉已酥軟。如條件許可,將栗子浸在水中,凡下沉者,比較新鮮;若上浮或半浮的,則已乾癟或被蟲蛀。鑑別栗子好壞的最後方法,該是大買家才能享有的特權。一般消費者只能採取「一看二捏」來挑選。

     我的經驗是:栗子剛上市時,發黑、長霉的較少;待販售末期,儘管栗子外表看來還好,開腸剖肚後,腐壞率極高。細想就知原因:所有的栗子都是同時採收,出售和同船來台。在台灣後放在倉庫冷凍?(或冷藏?)活的越久,當然病況越多!

        台灣人對生栗子真的太不熟,如何剝殼是最大的挑戰?家樂福很貼心,曾影印「快速剝栗子殼的方法」,放在攤位前,由消費者自取。快速剝栗殼法有七種即:快鍋煮熟;先剝外殼再油炒(這是栗子吃法);熱水浸泡法;冰箱冷凍法;微波爐加熱法;熱脹冷縮法;日光曝曬法。

       七種方法中有四種方法都要將栗子煮熟,我想要生鮮狀態的栗子。更扯的是:有的方法要先將殼除去,而我就是不知如何去殼?我研究好久,發現只有「熱水浸泡法」合我意。它的說明如下:生栗子洗淨放鍋內,加少許精鹽,用滾沸的開水浸沒,再蓋上鍋蓋。五分鐘後,取出栗子以剪刀剪開,果皮隨栗子殼一塊脫落。

        用這方法剝殼真的很快速,直到遇到去年那批冥頑不靈的栗子,才讓我踢到鐵板。這兩天上網看栗子,大家最主要的問題也是如何剝殼?當然也有許多人提供經驗,我才發覺家樂福的祕方有不足的地方。

        那就是「五分鐘後,取出栗子切開」太含糊,少了栗子一定要趁熱剝殻;剝好的栗肉要立即放入加了鹽的水中,才不會褐變。這也是我剝好的栗子,很快的從黃色變成褐色的理由。

        後記:我照此方法剝栗子殼,果然內外衣一塊脫掉。這次用的是家樂福賣的小栗(即果栗),我不曉得這種栗子是否較好剝?不知大栗(菜栗),是否如此好剝?金銀島賣的是大顆的板栗,價錢比家樂福便宜三分之一,照此法內衣還是很難脫掉。我在鳳山市場見到那種沒脫內衣的栗子,一斤200元,花一半的錢,一把剪刀加點時間和力量,至少有一斤半的栗子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