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  十多年前,我參加一個社區總體營造活動,當天拜訪某名聲響亮的社區發展協會,行程安排在該會庭院吃中餐。那天學員口渴,想喝口水,對不起請先付費!中餐菜色極差,理事長夫妻口口聲聲的說:「我們太忙,又不會煮菜!」

     參加活動的學員,有人是社區發展協會的幹部,也有來自公部門,見多識廣的學員,在臨行前的檢討會,毫不客氣的抨擊主辦單位:「我們都知道經費來自政府,為什麼讓大家吃不飽,連喝口水都得投幣!而彰化縣舉辦類似活動,中餐好吃量又澎湃,飲料任你喝個夠……」

     我當時不解的是:既是社區發展協會,理事長夫妻不會做菜,為何不讓社區中的婆婆媽媽來做,讓她們有賺錢的機會;如果社區的左鄰右舍都沒空,至少附近有自助餐,照顧鄉親生意,不是社區發展協會的任務嗎?我的合理懷疑是:這是個掛羊頭賣狗肉的單位,主辦人的心態,是把社區發展協會當自家事業經營嗎?

     「她們為什麼移動系列座談」(20088月),由國際家庭互助協會承辦,負責庶務的秀美,告訴我中餐由外籍姐妹負責。我聽到她們的想法,不由得想起塵封已久的往事,同時對該會想辦法,讓外籍姐妹秀廚藝,不僅讓與會人吃到道地的東南亞菜,還付姐妹工資,更增加她們對家鄉食物的肯定,好處不少;而缺點是花費大又麻煩。

     協會關懷的一位越南姐妹,家住大寮,原本生活有點拮据,沒料到支撐家中經濟大任的老公突然過世,留下兩個幼子和年邁的婆婆。這家人的日子如何過?秀美送她一台中古榨汁機,讓這位姐妹可多做檸檬汁生意。這次座談會請她煮綠豆湯,而她家中沒有大鍋,於是主動出借協會擁有的大鍋,還親自送到姐妹家中。

第一次座談會的中餐是道地越南菜;第二次是泰國菜和越南菜,而越南春捲、冰咖啡兩次都出席。我記得第一次的午餐有:越南咖哩雞、越南長粽、綠豆仁飯、法國吐司、越南米粉,擺滿兩大桌。據秀美說,姐妹做一道菜付工資五百元。想當然,國際家庭互助協會的午餐費超出預算甚多。

雖然座談會上次午餐赤字不少,國際家庭互助協會並未改變初衷,第二次座談會的午餐,依然交由外籍姐妹負責。改變的是以白飯為主食,有泰式涼拌木瓜絲、泰式海鮮酸辣湯、綠豆湯、越南炒花枝。由於滋味好,大家依然吃得眉開眼笑。

     會後,我聽說有些參與者並不欣賞南洋風味的午餐,據說怨聲載道,我不知主辦單位是否曉得另一股聲音。我忍不住想,一個以扶助外籍姐妹的團體,用這樣尊重及體恤方式幫助姐妹,我們該給協會掌聲,而非噓聲。

據我了解參與座談會的學員,都是為外籍配偶服務的社工或志工。常和她們接觸,卻不想吃她們的家鄉食物,順便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,那不是很奇怪的心態嗎?

     我猜或許有人嫌外籍姐妹做的菜沒有餐廳的美味可口!如果想到原來僅能吃便當的經費,協會貼錢讓與會者享受道地的風味餐,就要感恩不止,何況附加助人的美意!

     總之,我對國際家庭互助協會的做法,除了認同外,還加上佩服!至於姐妹們的烹調手藝,那就不是午餐的重點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