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  開放大陸探親第二年,暑假我帶子女先到老公的河北家鄉探親,寒假則和友人到昆明、桂林自助旅行。為什麼我們會選昆明和桂林?原因是受「未央歌」的影響,想看書中背景─西南聯大;明末美女陳圓圓最後終老昆明,她的足跡值得追尋。到桂林自然是想目睹「桂林山水甲天下」的美景。

當時對岸還是國營時代,民間極貧困,餐飲業極落後,我也因此見識到雲南一般人的日常飲食。由於「未央歌」書中提及過橋米線,所以我們到昆明的第一晚,就在投宿的昆明大飯店中,叫了幾碗耳熟能詳的「過橋米線」來品嚐。

我還記得當時一碗訂價十塊人民幣,市面小攤一碗牛雜湯才一元,相比之下我們覺得太貴了,猜想大飯店就是敲竹槓!沒想過橋米線上桌,可是大陣仗,先端了許多盤好料,像肉片、腰子片、青菜……一碗米線和一大碗香噴噴的雞湯。

吃驚的我們連忙告訴服務員「我們叫『過橋米線』,沒叫這些菜!」服務員笑著說:「沒這些東西就不叫『過橋米線』!」怎麼吃?我們幾個呆胞傻眼了!服務員教我們先把肉片、腰子……再把青菜放入不冒煙,卻燙得很的湯中,最後再把米線放入湯中。

原來吃過橋米線有點像吃廣東粥,靠著滾燙的雞湯,把肉、菜都燙熟。又因為是燙非煮,所以肉片極嫰。儘管已是二十年的往事,初次在昆明飯店吃過橋米線的美好經驗,一直嵌在心版上。

第二年再到昆明,仍住昆明飯店,再叫過橋米線,湯就不是濃郁的雞湯,配料也少了,滋味自然差多了!

最近聽說屏東縣里港鄉的信國村,正在推展雲南菜,我懷著期待的心情,請朋友陪我去吃頓道地的雲南菜。進入餐廳先看菜單,立即發現泰式菜不少,麻婆豆腐竟也陪榜,我熟悉的汽鍋雞、餌快、乳扇、牛肉乾巴……連影子都沒有。再看另一桌的菜餚,感覺模樣比較像泰式,味道就不知。

我們當下決定只吃三種湯麵,即泰式牛肉麵、過橋米線、米乾。原以為米乾可能是餌快,沒想到上場的竟是越南店能買到的乾米線和乾粿條,根本不是雲南人的食物。原來雲南米線、餌快都是用白飯來加工,口感較滑軟。

其次,過橋米線至少有兩個碗,把米線挾到熱湯碗內,才可以叫過橋。再說我吃的那碗米線,湯頭味道和一般陽春麵沒兩樣,它怎麼可以冠上「過橋米線」的頭銜呢?

我看同桌先來吃的食客叫了一盤炒碎肉,以生菜包肉吃,菜名叫「錦灑」,據說沒包菜就是打拋肉。我知道打拋肉是泰國店必備的經典菜餚,而打拋肉一定是碎肉加辣椒加泰國九層塔(比台灣的香多了),是道香辣開胃的家常菜。

「錦灑」上桌了,好奇的我趕快在碎肉中找香料,點點的綠絲是青蔥、紅絲是辣椒。整盤菜不僅沒有打拋肉的濃郁香氣,反倒帶有豬肉的腥臭味。生菜包了碎肉也不味美!唉!泰國菜的美名被該店糟蹋了!

  

結帳時我問老闆「泰式海鮮酸辣湯」中,酸的來源是什麼?他想了半天,先說不知道,我提示「是醋嗎?」他趕緊點頭。如果連泰式菜最基本的調味料都不知,只以香茅、香料、泰式來騙消費者,真的有點可惡!

(註:

      這是我在維基百科找到的資料,原來過橋米線有兩種吃法,我在昆明吃的是豪華版,所以不能怪該店那樣做!以下是百科資訊:

      吃米線是雲南人多年來形成的飲食習慣,尤其是早餐。當然作為平常生活的過橋米線的吃法不可能如此複雜。一般以街邊排檔為例,一般將新鮮米線在滾水中燙半分鐘左右放入碗內,而後在碗內加入各色調料和被稱為「帽子」的醬料,最後再舀入湯料即可。雲南人早上愛吃米線的原因之一就是快,一般一分鐘就可以完成一碗可口米線的製作。

      在一些專營過橋米線的餐館,其吃法就要複雜一些。一般過橋米線是論套的,一套過橋米線的價格在10~50元不等。價格越高,輔料配料越多。一般的輔料有:生鵪鶉蛋,火腿薄片,雞肉薄片,各色蔬菜等。一般服務員會先給你上一個裝滿湯料的大碗,此時千萬不要去觸碰湯碗或喝裡面的湯,這時候的溫度一般超過100攝氏度。而後服務員會端上其它輔料,一般是按照先生後熟的順序將葷菜,鵪鶉蛋,蔬菜放入湯內,放入葷菜後用筷子攪動湯料,你可以明顯發現生的葷菜立刻被燙熟了。最後用筷子挑入米線,完成「過橋」的動作。油鹽醬醋根據個人口味增減。之後就可以慢慢品嘗過橋米線的美味了,最後千萬別忘了喝兩口湯。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