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中午在「溪州」打尖,溪州隸屬旗山鎮,一直是個鄉村。四輪走過的馬路,兩旁都是二樓店面,卻沒人做生意,甚至還有間早就塵封的「大戲院」,想來它曾經是該村的商業中心。

車子終於停了下來,映入眼的是一長條歷經歲月滄桑的廣告招牌,不僅字褪色,連打底的白也變黃。再看廣告詞,第一排是(便當)東南飲食部,紅色的字,括號卻是藍色。第二排的字較大,寫的是:飯麵肉粽叫菜,怕消費者混淆,麵和叫菜為藍字。看板最底下是小店的電話號碼,仍是紅字。

小店招牌.JPG 

這家店似乎是整條街唯一仍在營業的店家,據說至少有半世紀,朋友是在地人,他小時候就有此店。走到店前,一眼就望見玻璃櫥窗,最上層放一把平鍋;中間層有烤雞、粉腸、滷蛋……下層放的是白煮豬舌和豬腸、紅糟肉、糯米大腸和麵條。時光好像回到過去的歲月,這真是間洋溢古早味的飲食店。

現點現切.JPG 

走進小店,第一眼就被三個忙碌的 女子吸引,她們各做自己的工作,有人切肉,有人把煮好的麵食包進塑膠袋內,總之像陀螺轉個不停。再看袒露在客人眼前的廚房,最重要的火爐,竟然還是傳統的老灶,只是燃料改用瓦斯。兩個灶口,一個口上放了鋁蒸籠,裡面放的該是粽子;另一口則是炒鍋,用來熱炒或燴粿條。這家被旗山人戲稱「溪州大飯店」,客人自然不會少,兩個爐那夠,因此在玻璃櫃下方,還有個瓦斯爐。

鄉下傳統老店,因為肉呀!腸呀!都是論兩賣,所以秤是必須品,小店用的是電子秤。據說那些熟食品,都是店家自製,貨真價實,令街坊吃得安心。有了秤,還要有砧板,小店分為生食和熟食,頗合衛生單位的要求。

廚房對面,也就是進門處,居然是迷你自助餐區。靠門有張老舊的小桌,扛著一個大電子鍋,緊挨著它的是一張大桌子,桌上面擺了十多道菜,葷素菜各半,素菜有茄子、蕃茄炒蛋、青江菜、蕃茄、大黃瓜、韭菜花等。我發現菜都炒得很軟,而非傳統台菜喜愛的生脆感,想來村內老人多,菜煮得軟爛才好咀嚼;葷菜則有滷肉、煎魚、鹹小管等平民肉食。

自助餐區.JPG 

當我站在入口處東張西望時,村中一位老人拿著紙便當,正在夾菜,原來招牌上的便當就是此區的產品。我猜「叫菜」是外送菜餚的服務,這家外表不起眼,規模小小的飲食店,可能是村中父老最倚賴的廚房。我對這家社區小吃的經營家庭,不由得肅然起敬!

走到餐廳後院,一位老阿嬤正在包粽子,她面前有三個大盆,一盆是摻了花生,浸泡多時的糯米;一大盆是爆香的紅蔥頭絲,看不出還加了什麼香料;另一盆是紅燒過的大塊五花肉;還有一盆是煮成墨綠色的月桃葉。而旁邊還有兩大鍋煮過的月桃葉,儘管是開放空間,全室仍瀰漫濃郁的月桃葉香氣。從大量處理好的月桃葉,猜測該店一天賣出不少粽子,難怪招牌要註明(粽子)。

地主友人切了蝦卷、大腸和粉腸,另一盤是油煎的小管,以及每人一碗的滷粿條。我發現旗山做的粉腸,比高雄市的好吃多了,不僅紅色紅的漂亮,口感是Q中帶爽,滋味不錯。

再說糯米腸,在高雄市吃到的都是工廠做的食品,每節都一般長短,皮膚的顏色多微黃偏白,味道則很制式。而旗山的糯米腸,都是店家自己做的,於是每節不只較長,且胖瘦不一,色彩多接近土黃,口感或味道都很美味。至於蝦卷,我不覺得太出色,因為吃過更好吃的蝦卷,那是友人媽媽的傑作。

那碗滷粿條是生平第一次相遇,只看碗面就覺得太澎湃,有豬肝、蝦仁、魷魚、墨魚、高麗菜等料,加上粿條,真是太豐富了!至於味道,我覺得很像傳統五柳魚的糖醋味,朋友證明我的推測。

 滷粿條.JPG

老實說,這種微酸帶微甜的滷粿條,並不是我喜愛的味道,但是它古老質樸的滋味,卻讓我一口將它吃完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