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黃龍溪古鎮的老街上,漫無目標的閒逛,又因為許多老宅只以門板對外,感覺沒太多看頭。於是往老街旁的小巷尋幽,沒想到走進巷子,景觀馬上變成鄉野氣息!

楊家大院外的石碑.jpg

     我看到小路旁立了楊家大院的石碑,內容為「楊姓與帥姓同族,為舊時黃龍溪大姓,該大院為清初客家移民四合院古民居,佔地約7 畝,建築樣式為明清風格,木柱青瓦,粉牆吊檐,欄杆窗欞鏤刻精美,門廊屋頂尤有精彩之處,木雕、磚雕、繪圖等工藝技術精湛,造型生動。院落之間廊廡穿插,廳堂軒昂,既有川西特色又含南方韵味。整座大院被高大的柏樹、楠木和竹林合圍,隱於無言的四合院落,靜默百年間濃縮了古鎮的歷史滄桑和人世變換。」

        古鎮為楊家大院立碑,看來是重要的古宅或文化資產,卻是柴門緊閉,不讓遊客觀賞的川西古民居。更令我想不通的是:黃龍溪如此重要的大院,除了石碑上的文字外,不管在百度百科或黃龍溪古鎮的文宣上,都找不到相關資訊,連張照片也沒有,真是奇怪極了!

  我很小人的懷疑:楊家大院可能早就消失,立碑只是追悼該鎮最大宅院的遺址!因為照碑文所說,該院佔地約7畝,我總覺得在古街逛,好像沒有繞過那麼大的空間。

  進不了楊家大院,我轉走左邊的小路,沿著水泥路,穿過一片像荒野的空地,最後走進一個大庭院。我先看到有青瓦屋頂的半圓形廊道,走廊下面兩旁都有柵欄,還附了長椅,讓它成為不怕日曬雨淋的完美設計。

半圓的長廊.jpg

  與廊道接連的是一排房屋的後背,長廊的圓心,是個有兩層屋頂的精美涼亭。當時我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,原來它讓我聯想到客家人在福建的土樓。起初我以為這是楊家大院的一部份,後來才知它是唐家大院。

精美涼亭.jpg

  近來在網路上搜尋黃龍溪古鎮照片後,我才曉得當時錯過了參觀古鎮最精彩的唐家大院(按說該是楊家大院?它在那裡?)。那時我想涼亭及廊道就是大院的全部,卻不知往長屋的正面走去,就是唐家大院的大門。門楣上有「唐家燒房」四個大字。

  這座有300多年歷史的老民居,佔地3畝(約204坪),四合院的唐家燒房呈「日」字形,建造格局分前後兩廳,有兩個天井。房屋為7柱穿斗木建築結構,雕花門窗,青瓦蓋頂格式,是典型的川西民居風。

  唐家和楊家的祖先,都是清初從廣東移居四川的客家人,我猜黃龍溪古鎮的客家人不少,因為移民習慣群居。唐家來川的先人原是文人出身,以教書為業。到第三代才改為經商,經營米糧交易,後來龔斷鎮上米糧,然後經營釀酒生意。唐家採取前店後家,三開門舖面,經營自釀燒酒。

仍有人居住的房間.jpg

        唐家大院的房屋既是住家,又是釀酒作坊,還是米店及酒店,真是多功能的民居呀!我起初對半圓形的長廊功能不解,得知大院原來有釀酒作坊,想來長廊是為方便工人的休息。

  什麼是川西民居特色呢?我找了好久才找到一點點資訊:川西民居的建材以木、石灰、青磚、青瓦為主。牆有磚牆、土牆、石塊牆、木牆、編夾壁牆。屋頂用小青瓦、草、谷草、山草、石板瓦、樹皮瓦等。

      建築造型上是輕盈精巧。人文特點是人情味濃,公用空間大,可供家人納涼;婦女做女紅;小孩嬉戲;鄰里喝茶、下棋以及接待來客之用。總之:川西民居特色:在講究天人合一,用材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,既經濟又與環境十分協調。我在黃龍溪古鎮看到的老宅,可從這短短幾行字中找到答案。

        黃龍溪古鎮的唐家大院,總讓我想起山西的王家、喬家、渠家等大院。同樣叫「大院」,唐家大院簡直像火柴盒小車。我想百年以前的黃龍溪古鎮,它的繁榮也只是錦江上的水運碼頭,主要通往成都,能賺的錢相當有限,所以當地首富的華屋,也只能就地取材,比一般人的住家寬敞及精緻些,算是庶民版的豪宅。

  山西晉幫做的是跨國貿易及錢莊生意(開銀行),都是賺錢如流水的大財團,他們興建的豪宅,建地之遼闊、房屋之多及精美,絕對是世界級的。相比之下,黃龍溪古鎮的唐家大院則像玩具世界的農莊。

  我不知成都的文化界或黃龍溪古鎮當局,是否想過以後別叫「唐家大院」,改叫原名「唐家燒房」,這樣不會讓遊客聯想到山西大院,因而嫌棄具有特色的川西老宅院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