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在日惹的第二天行程是體驗做Batik,「Batik」是什麼?問日惹籍的蘇神父,他不知中文名稱怎樣翻?這時就知道智慧型手機的神力,古狗一下,中文名字馬上出現,原來是蠟染。

        我家百科全書說「蠟染是利用蠟畫在布上的染布方法,古代埃及是最早會蠟染的民族,第七世紀蠟染傳到爪哇,蠟染技術在爪哇發展到巔峰,從蠟染品的顏色,可以分辨出產自那一個區域」。

左為導覽,右為蘇神父.jpg

  我從網路文章中讀到:印尼蠟染不僅是一種藝術,更深入庶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─女子懷孕時穿的蠟染紗籠,蠟染布面的圖案,有禱告和祝福的意義;出生以後子女成長每個階段,身上的蠟染服,都有特定的圖案。

  印尼全民熱愛蠟染,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9年,認定Batik為印尼文化遺產(Batik Tulis Indonesia)的理由;同時訂每年十月二日為「國際蠟染日」;印尼官方加碼,將每星期五訂為「國服日」,當天公員多穿蠟染服上班。

掛在大廳的折扣品.jpg

  其實蠟染在印尼,從15世紀開始,才成為日常服飾,最早專屬爪哇王國皇室及皇宮人員的穿著,只在皇宮裡面製造,蠟染布的製作是公主和宮內女性的日常工作。早期為皇室做Batik的工匠,地位非常高,皇室所穿的Batik在外面買不到,它的圖騰為皇室專用。

        爪哇蠟染受到多種文化影響,擁有豐富多元的樣式,也是目前世界上樣式、技術以及工匠技巧發展最完整的地區。而印尼獨立後,日惹是唯一由蘇丹統治的國家,至今蘇丹仍住在日惹市中心的王宮。因此世界文化委員會在2014年,訂日惹為蠟染城(Batik City)。這也是日惹有蠟染博物館;蠟染研究中心;蠟染工坊等供觀光客參觀古老蠟染工藝的製作;體驗手工蠟染;以及採購蠟染服飾的觀光景點。

  我們坐的中巴,駛進一個至少可停十多輛中巴的大院,下車後才曉得目的地是Batik博物館。它是棟優雅的建築物,散發濃濃的歐風,我猜它在荷蘭殖民時代,是某位大官或富商的私人豪宅。

  居家寬敞的別墅,改為博物館就嫌小,館方將空間分為四大塊,進門處的大廳,它既可做是觀光客的休憩處,又可做研討會的會場,還可變成蠟染DIY的教室,發揮多元利用的功能。

        大廳往前走的幾個房間是歷史教室,牆上掛滿圖片,館方的導覽從第一張圖片開始解說,導覽說印尼話,蘇神父馬上轉為國語。圖片從蠟染何時傳入爪哇;圖案受依斯蘭教和中國的影響;蠟染製作的工序……我也從解說中得知:這座博物館是兩位熱愛蠟染的收藏家,將畢生珍藏的蠟染布、禮服、襯衫和傳統服裝公開展示,才得以成立的。

中國龍成為蠟染紋路.jpg

  我們進入大廳時,靠歷史教室那塊空間,擺了幾個小小的中華鐵鍋。當我們上蠟染演變史時,館方工作人員在小鍋四周擺上小椅子;鍋內放入蠟油;火爐微熱;漏斗畫筆(Canting)掛在鍋邊;以及有圖案的小方巾。

漏斗畫筆(Canting).jpg

        我們的「體驗做Batik」課要開始了!我們坐在小椅上,先選玫瑰花和蝴蝶的圖案,然後Canting舀著熱蠟,沿著圖案線條上蠟。這看似簡單的描線工作,對不喜歡精工的我,做起來挫折連連。我的Canting很不聽話,一下子不出蠟油,突然一大滴蠟油灑在白布上,總之畫面被蠟油濺得慘不忍睹。同樣的圖案,同一鍋蠟油,我的好友卻描得毫無暇疵!事實讓我不得不承認自己手拙。

鍋中為蠟液.jpg

        大家的蠟油描線工作結束,每人在畫布上,寫自己的名字,再決定要染什麼顏色,選項是紅、黃、藍、綠,然後畫布交給專業人員後製作。我看到專家坐在小椅上,用Canting把線條再勾粗,而染坊就在另一處。我們的蠟染處女作,好像當天晚上就拿到。

專家把線條加粗.jpg

        蠟染DIY後,導覽領我們到左邊大房參觀該館珍藏的蠟染布,據說有些布已有數百年歷史,蠟染布不能洗,也不能日曬。為了保護珍貴的蠟染布,觀眾不可摸蠟染布,更不可照相。掛在牆上的蠟染布,都是精品,更是印尼國寶,每張布的畫面都有意義,導覽很仔細的介紹傳統蠟染圖案所代表的意義,由於不能拍照,解說又快,當時還能強記一些圖案的意義,事隔多月,早就忘得一乾二淨。我拿了該館贈送的DVD,回家觀看,內容只介紹該館的位置及特色,沒有我要的資訊。

好友的傑作.jpg

        大廳內的展示間是販賣中心,掛在桿上的男女蠟染衣服、放在桌上的蠟染大、小方巾,以及其他的蠟染產品。而在大廳也掛了蠟染衣服,展示間和大廳蠟染有什麼不同?原來大廳掛的男女蠟染衣,是拍賣品,折扣頗大;展示間的蠟染衣物是新品,照定價出售。

        蠟染對我來說,是遺忘好久的老朋友,卻沒想到在日惹遇到了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