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陣子跟隨蘇神父去印尼泗水、日惹旅遊,行前我只知日惹有世界文化遺產婆羅浮屠;至於泗水,我只知是大都市,當地有不少華人,其他一概不知。我們從小港坐國泰飛機到香港,再從香港轉泗水,行程為什麼如此曲折?旅行社說:泗水不是觀光地,所以沒有直飛的航線。

  我回家後在古狗查婆羅浮屠的資訊,才知台灣去日惹的旅遊團不少,他們多是從桃園直飛雅加達,再從雅加達飛日惹,難怪我們住的日惹飯店,由於機場在附近,窗外不時出現飛機。

  我不是第一次去印尼,八年前隨住棉蘭的友人回娘家,然後去雅加達,在那半個月雖然友人帶我去了不少地方,感覺都在華人圈打轉。第二次去峇里島,觀光勝地見到的老外比當地人多;我一直想走到印尼農村,看看道地印尼人的生活。由於蘇神父是日惹人,看來這次旅行不會讓我失望。

       我們在泗水及日惹的八天,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大遊覽車及小巴;從泗水到日惹是火車行。好像我們走過的公路,只有很少路段有高速公路,其他的都是一般道路,更令我們訝異的是:路上的紅綠燈很少,大家都遵守交通規則。火車還沒電動化,所以車速也不算快。看似缺點的慢車,對我來說正是優點,除可飽覽窗外風光外,路過小村落,會看到學校或政府機關、大大小小的清真寺、街道旁商店的擺設、等客運的村民、遊行的隊伍等,真可說目不暇給!

        印尼的國教是依斯蘭教,從車窗外看到的清真寺,有佔地寬廣,建築富麗堂皇的大寺,想來那是人口多的村鎮,而泗水的大清真寺,更是美侖美奐;我也看到小地方,清真寺的建築簡單,感覺像教室或會議室。清真寺建築的色彩偏冷色系,和農村的藍天綠地很搭。

泗水加油站旁的清真寺.jpg

        印尼人的依斯蘭信仰是溫和派,對穆斯林的穿著沒有嚴格的限制,最常見的是戴頭巾的女性,小女孩戴頭巾挺可愛。有團員問神父「印尼的穆斯林很多,為什麼戴頭巾的人不多!」神父說:「印尼沒有硬性規定穆斯林女信徒要戴頭巾,不戴不代表她們不是穆斯林。但戴頭巾的女性,絕對是虔誠的信徒!」

  商店掛招牌招徠消費者,是普世共同的做法,起初我沒見到五顏六色,礙眼的大看板,還以為印尼沒有廣告看板。巴士的路走多了,我才注意到印尼的看板,是橫掛在店家的屋頂上或雨篷下,我想這是橫寫字的做法吧!我發現鄉間小店的牆上,常有大大的FREEWIFI。我猜很多家庭沒有網路,免費無線上網,是招徠生意的利器。

路邊小店招牌及國旗.jpg

路邊小店2.jpg 

 街道上還是看得到豎立的旗桿,紅白色的旗子有不同的形狀,其實都是印尼國旗的創意或變形,或許紅白色的文創較簡單。我不知青天白日滿地紅能這樣變花樣嗎?可能又惹來不少的爭議!路過大街小巷,經常見到不是標準國旗的紅白旗海,原來8月17日是印尼國慶,也是亞運在雅加達開幕的一天,所以處處是國旗。街道不時有慶祝國慶的遊行隊伍,我們還遇到戴面具的化妝隊,總之,感覺全民歡欣鼓舞的慶賀國家生日。這也讓我想起好久以前,十月初就能看到旗海飄揚的畫面,如今國旗似乎消失,光輝十月已被有心人丟棄!

村路上的國旗.jpg

        雅加達的塞車嚴重,泗水雖是第二大都市,卻很少堵車。每當遊覽車等紅燈時,路邊馬上出現賣不同東西的年輕小販,男女都有。記得有次在一條大馬路等紅燈,我看到路邊站兩個小販,其中有個人戴了面具吸引車中人,好像他因此也做到生意。而台灣紅綠燈前最常見到的小販是賣玉蘭花,好像多是中年以上的歐巴桑,她們挨車詢問,相當辛苦也危險!

戴面具賣東西的小販.jpg

        我們搭火車前,經過一個村莊,居民將住家從屋頂到牆壁,漆上紅、黃、紫、橙等鮮艷的色彩。五彩繽紛的民居,夾在綠色小山丘和樹林間,格外亮眼,彩色村竟成為泗水的觀光勝地,假日吸引許多人拜訪。

彩色村.jpg

        爪哇島分為西爪哇、中爪哇、東爪哇,泗水屬東爪哇,日惹算中爪哇,雅加達為西爪哇。從雅加達到泗水的火車是橫貫鐵路;從泗水到日惹的是縱貫鐵路,所以我們在印尼的火車行,算是穿越爪哇島。為了能飽嘗爪哇風光,我走到車門外,站在沒有冷氣的空間,從較長的玻璃窗往外眺望,還可以左右移動,這樣就不會漏過賞心悅目的美景。

        火車縱貫爪哇南北,鐵道兩旁都是遼闊的大平原,它們多是一畦畦綠綠的農田,農作物以水稻為主。火車從泗水往日惹,我看見金色的稻田,一群農民以鎌刀割稻,他們仍用腳踩打穀機,再將一袋袋裝稻穀運回家,想來還是以陽光曬穀。從日惹返泗水的火車,坐早班車,去程因天黑沒看到的農村景象出現,那裡的農人正插秧,以人力將秧苗插入水田;火車再往前奔馳,看到農民兩腳泡在水中,辛苦的除雜草。

        古早的人力種稻,在台灣早成過去式,如今都是機器插秧,收割,耘草靠農藥幫忙。中南部有些小學,校方安排的特色教育,是請老農教小學生插秧、收稻……因此成為媒體爭相報導的新聞,但在印尼農村,以傳統方式種稻、收割,卻是現在進行式。令人感嘆的是:印尼的農村美麗的田園風光,是環保人眼中的天堂,可惜填不飽農民的肚子,逼得他們往大都市及國外謀生。

        半世紀前,我曾坐三年的火車通學,鐵道兩旁都是農田,除了水稻外,田與田間分界或擋風的植物是檳榔及竹林。爪哇農田周遭則種香蕉和樹薯。我驚異的發現,那些樹薯都很瘦弱,葉子稀疏,想來農民常採葉做菜;我還猜想,這種樹薯該是吃葉子的品種(印尼人超愛吃樹薯葉,嫰葉川燙涼拌;老葉煮過再做成咖哩口味)。台灣農人不會在農地種香蕉當界線,因為颱風一來,香蕉全腰折,看來爪哇平原少有颱風。

        我從車窗外看到的印尼農田,就是一塊塊田地,我沒看見稻田中有農舍,農民好像都住在村莊中。更讓我驚奇的是:從鄉間小路進村後的農村,房屋都蓋得工工整整(我從車上也只看到模糊的村)。這是荷蘭殖民時代的規劃呢?還是爪哇人的傳統?

        幾年前閱讀印尼華人的歷史,我讀到印尼政府不許華人擁有田地,自然也不能務農。可是不管在遊覽車或火車上,我看到和台灣相似的墳墓,我問蘇神父那裡有華人社區嗎?他點頭。說實在,火車經過的地方,華人村極少。農村的墓地,從墳墓外表看來,多半是穆斯林信徒;豎立十字架的基督徒是少數,看來印尼確是宗教自由的國度。

        不管坐遊覽車或火車,我從車窗外看到的爪哇風光,非常有限,我卻對爪哇留下極美好的印象,希望有機會再度拜訪這塊美麗的大地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