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多年前,家住旗津的印尼華裔姐妹,帶我去印尼小吃店嘗鮮。小店的印尼菜像街頭的自助餐店,桌上擺了不少印尼家常菜,我自然看不懂,在她們的介紹下,我初次品嚐印尼菜,幾乎每道菜我都喜歡,從此愛上印尼菜。

 

據她們說,一般台灣人都不能接受印尼菜,嫌它顏色難看,味道濃郁又極辣,難以下嚥。她們視我為印尼菜的知音,我去旗津找她們,都會帶我吃印尼菜,因此我認識不少印尼食材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第一社大曾在旗津開過一期「從印尼飲食看文化」的課程,我抱著熱忱,不辭勞累的從文化中心坐公車,再轉渡輪去旗津某社區上課。很可惜,沒有台灣老師的帶領與指導,這期課程既沒談到印尼文化,也沒介紹印尼的各種香料,只是讓印尼華人姐妹當廚師,做不同口味的印尼菜,讓花一點小錢的台灣學員享受異國美食。

 

        這些年我在台北及高雄的印尼小吃店吃印尼菜,對印尼食材、香料及做法有初步認識。「舌尖上的冒險─走訪高雄小印尼」活動吸引我,主因是我想認識冠軍廚師陳莉莉的手藝,以及她如何介紹印尼食物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其次,我常從「爪哇小吃店」經過,每逢週休二日,它就像超大磁場,吸引眾多來台打工的同胞,將小店擠得滿!滿!滿!

 

   主廚陳莉莉戴著穆斯林頭巾出現,比店外看板上的照片來得親切。她先介紹Halal的意思,以及店裡使用的肉類和食材,都要符合Halal的要求。短時間要細說Halal是不可能,加上老闆的國語並不輪轉,我猜初次接觸印尼食物的同伴,對Halal仍是一知半解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印尼人愛吃炸芭蕉,陳莉莉拿來整串芭蕉,說「這是以前有人從印尼夾帶來的苗,成功的在台灣成長結果。你們細看,它的長相是方方正正,果肉很Q,它才是真正芭蕉,裹上麵糊炸了真好吃。」她拿串台灣的蜜蕉說:「它的體形短、圓,不是真芭蕉,拿它來炸,肉軟軟爛爛,很不好吃!」

 

不管傳統芭蕉或蜜蕉,在我的認知都是芭蕉,今天算長知識了!

印尼種的芭蕉.JPG  

 

        事前我聽活動主辦人煒璿說,莉莉店裡的天貝,都是她做的。莉莉老師拿包天貝先說它的營養價值高,歐美素食人都愛它,還有不少天貝工廠,如今也有出家人固定到該店採買。她接著說天貝做法,和納豆相似,好像不太困難。有人問她菌種去那裡買?她說從印尼帶來;如果沒有菌種,可將天貝曬乾,磨粉後也能發酵。這點又讓我長知識!

介紹天貝的做去  

 

        莉莉端出一盤白色的塊狀物,我一看就知是蒸熟且發酵的樹薯。這種樹薯加工品,我在雅加達街頭巷尾的攤車上都看到;還看到整條街都掛著發酵過,像剝皮甘蔗的樹薯條。記得有位華裔姐妹曾做此印尼點心,請我們品嚐,一股悶臭的發酵味,我算膽大嚐了一口,但不喜歡那股異味,對它留下極差的印象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沒想到莉莉做的發酵樹薯,沒有任何異味;清淡又軟Q的樹薯極好吃。我馬上想買些回家,莉莉說新做的樹薯,再發酵一天才能出售。看來下次去她的小店,才能如願。

 

        莉莉又端出兩杯自做的印尼冰品,粉紅色的果汁,以及細細碎碎的種子,很特殊味道的飲料。大家猜內容物是什麼?對粉紅色的來源好奇?莉莉毫不藏私的公佈答案:粉紅色來自紅龍果;有咬感的種子是類粉圓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學習如何以手抓飯,是當天的重點,因此學員要先享受印尼美食。火車站附近的印尼小吃店,平常日只賣套餐;假日才有自助餐。煒璿建議大家吃自助餐,才能認識及品嚐印尼不同的美食。

 

這對初次品嘗印尼菜的學員,對盤中的本尊幾乎完全陌生,這真是大挑戰。幸好莉莉老師在旁,她對每道菜做詳細介紹,比如青的菠蘿蜜做的咖哩;湯汁樹薯葉;大且圓的緬甸臭豆;像綠蠶豆的臭豆炒蝦仁;乾炒天貝粒;油炸天貝餅;油炸芭蕉……爪哇小吃店的佳餚.jpg  

 

        莉莉仔細的教學員如何以手抓飯,對初次以手指來抓飯,其實難度頗大。一直覺得手笨的我,又怕飯不聽話,撒得滿桌滿臉,沒有勇氣嘗試。

 

她家的薑黃飯,和我以前吃的香氣不同,我問莉莉加什麼香料?放薑黃粉或磨薑黃?她馬上回說:「新鮮薑黃、香茅、檸檬葉、香蘭葉、鹽、椰漿」。

爪哇小吃店佳餚.jpg  

 

        當天我選的菜色有兩種臭豆、咖哩菠蘿蜜、茄子、咖哩蝦、椰子牛肉、天貝炒蝦仁和炸香蕉。每道菜都美味可口,所以我決定再外帶臭豆、天貝及牛肉回家,老闆算得很便宜。

我當天的午餐.jpg  

 

莉莉個性開朗、大方,更是廚藝高手,小吃店的佳餚,幾乎都出自她的雙手,難怪印尼移工都覺得有媽媽的味道。我終於知道,爪哇小吃店為何生意強強滾的理由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