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天我看電視,那節目介紹斯里蘭卡的美食,只見廚師將一個綠色麵包果削皮,然後露出白色的果肉,切塊後丟入咖哩鍋中燉煮。我看得目瞪口呆,因為他的麵包果和我認知的完全不同,因為台灣麵包果的果肉,不是像白色海棉,反而像菠羅蜜般有果肉和小種子。

 

  不久後,我和來自印尼的藍玉聊麵包果,她說:「印尼的麵包果有兩種,一種爪哇話叫sukun,是有錢人吃的;台灣這種叫klvwe,是窮人才吃的果實,一般當菜來吃。」原來我在電視上看的是sukun

 

  藍玉發現高師大附中前和中正四路人行道種了麵包樹,每年結的果子因沒人吃而落滿地,因此會向校方或負責人要麵包果。她通常將麵包果削皮,再切塊,川燙後再冷凍,以後隨時有麵包果可吃。

 

  她說麵包果表皮有紅點就算老了,掉到地上是熟透了,就不要吃。麵包果煮湯清甜可口。她較喜歡用麵包果做菜,做法是:先用蝦米、薑爆香,切塊的麵包果放入鍋內,加檸檬葉、水燜煮即可。印尼吃法和阿美族迥然不同。

 

  最近為了給《鄉間小路》寫麵包果,再到Google搜尋,終於在一篇研究論文找到「麵包樹分有核及無核兩大類,英文稱無核麵包果為breadfruit;有核麵包果為breadnut,有人稱麵包堅果樹或硬麵包樹。前者樹型較矮,用插根繁植;後者用種子或插根都可繁植。

 

  從繁殖的不同,我聯想到阿美族祖先渡海來台,可能帶的是有核麵包果,才能落地生根。從越南阿貞的觀察,有核麵包果在越南的南部很多,但無核麵包果則靠進口,價格不低。

 

  說到無核麵包果的長相,在網路上有不少照片,它像綠色的楕圓球,乍看之下有點像柚子,只是表皮凹凸不平。橫切後,它白色的果肉像海綿,只有一顆黑種子。

 

  從見過無核麵包果網友的描述,它堅硬如石,所以不可以生食。把它切開放在火上或烤箱烘烤,會散發特殊香氣;再看它熟後的顏色,果肉是淡黃色,有許多蜂窩狀的孔洞,口感和味道都像加奶油的優質麵包。

 

  找到這些資料,我才想起最早聽人說:「麵包果放在火上烤,味道極像麵包」當我知道阿美族與麵包果的關係後,我問了很多阿美族人,也看了許多文章,吃法只有煮湯,不同的是清湯;加小魚乾;加排骨,沒有人烤麵包果。因為有核麵包果,即使烤熟也不會有麵

包的口感,難怪沒人那樣做!

 

  這也是台灣很多人覺得麵包果名不符實,為什麼沒有麵包味?問題就出在我們是有核的品種,口感和結構都和菠羅蜜相似。無核麵包果真的烤熟就可食用,且能當主食填飽肚子,因為它有豐富的澱粉質和蛋白質。

 

  無核麵包果的吃法極多,有人說和馬鈴薯、地瓜相似,可以蒸、煮、烤、醃、炒、炸。也可以把它曬乾後,磨成粉再做成各種食物。

 

  美國植物學者拉貢Dian Ragone經過長期研究,證實無核麵包果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(即澱粉)、蛋白質、維他命和礦物質豐,氨基酸比大豆多,可說是「神奇食物」。

 

  因此聯合國糧食專家呼籲,多種麵包果,可解決世界糧食不足的問題。因為一棵麵包樹一年可結200棵果實,可養活五口之家。

 

  只是專家口中的麵包果,是無核品種,也就是breadfruit,不是台灣有核品種,千萬別搞混。因為我看網路上,有些學校的台灣麵包果檔案,連英文名稱也搞錯,吃法也抄錯,真讓人傷腦筋。

 

 

註:讀者想看無核麵包果的廬山真面目,請上Google搜尋,注意必須是breadfruit,各種不同角度及加工的照片,可讓你徹底了解它的長相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