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世紀前的軍公教待遇極微薄,因此每月供應民生必需品中的柴(最早是煤炭,後改為現金)、米、油、鹽、黃豆。當時配給的米是陳年在來米,可以填飽肚子,但非常難吃。油該是粗榨的豆油,很濃稠且有強烈的臭豆味,炒菜前沒讓油冒煙,菜全是豆腥味。

     豬油是家庭和餐館最重要的食用油,當年都是每家廚房的自製品。那時的花生油、麻油都很香,都以傳統工法榨油,所以各地都有家庭式的油廠。

     台糖沙拉油問世前,我看到清清如水的食用油,是美國救濟品的大桶棉籽油。我到現在還記得那幾近透明的油,沒有任何異味,在我眼中是極高級的食用油。這些天新聞把棉籽油醜化成「毒油」,我是不解,因為老美早就吃它,怎可能有毒!

     三十多年前,中部發生米糠油遭多氯聯笨污染的中毒事件,受害民眾至今仍活在生不如死的痛苦中。我總覺得此後大家買油習慣改變,不再到雜貨店買零售油,開始買大廠的桶裝油。於是村落的小油坊,一家家關門。

     二十多年前,我有次到台中的教會機構訪問,遇到一位老朋友,他是社會學博士,當時正輔導許多家族企業轉型。不知話題如何轉到食用油,他說:「台灣許多素食者用的油,其實是葷油,只是大家都不知道。」

     我自以為是的回說:「莫非許多人以為維力清香油是植物油。」他搖頭說出答案:「我去日本考察,得知愛吃炸物的日本人,他們的炸油用過一次即淘汰。因為價廉,台灣廠商進口後,過濾、脫色,然後就以沙拉油出售。」

     我聽了非常震驚,一直追問是那些廠商,他就不肯透露。原因是我那時常在兩大報寫鄉土報導,他怕我寫出來,會惹火上身。我只好改問較熟悉的兩種品牌,是否安全?他給我肯定的微笑。(這位老友兩年多前離世)。

     自此,我對許多食用油廠抱著問號,不敢隨便亂買油。先夫對油極敏感,曾經買瓶大賣場自家品牌的橄欖油,第一次吃他就發現油不好,問我是那個廠牌,於是那瓶油立即拋棄。原來那時就有混油或加料,這次經驗讓我不敢買台灣廠牌的橄欖油。他對葵花油也有意見,吃一次就發現易脹氣,因此葵花油成我家廚房的拒絕往來戶。

      幾年前上中餐證照班,食品安全老師是高縣衛生局的技師,他問大家:「猜猜有些自助餐買的大桶沙拉油進價多少?」我們從500元開始猜,降到200多元,老師終於忍不住公佈答案:「一桶才80元!」

     我想每個人都露出錯愕的表情,老師說;「那些都是回收油,也就是從鹹酥雞、炸臭豆腐……淘汰的油,回收後經過脫色、除臭後,再便宜賣給自助餐店。這種油拿來炒菜,菜餚特別香。但是聞久了,會有種噁心的臭味。所以自己在家做菜最安全。」

     那位老師還教我們看條碼,台灣的代碼是47;歐洲是8字頭……從此我養成看條碼的習慣。也因此我發現很多號稱法國紅酒,竟是在台灣分裝的;而橄欖油也是如此,明明寫的是「百分百西班牙進口橄欖油」,但條碼卻是47,可見又是在台改頭換面的。

     我對台灣廠商的良心與道德沒信心,總懷疑他們是否在分裝時動了手腳?小人的我,因此能免則免。

     進口及本地「回收油」的陰影一直掛在心頭,那想到大統長基公司出產的花生油沒有花生;橄欖油沒有橄欖;辣椒油沒有辣椒的假油,真讓人憤怒。

我常逛大賣場,大統沙拉油、葵花油常以低價促銷,雖然我愛揀便宜,但因不了解這家公司,不敢買他家的產品,因而沒上當。至於富味鄉,在百貨公司及有機店,訂價都很高,卻摻便宜的棉籽油,我想愛用者該更嘔。

     幾個月前,我買罐富味鄉的黑芝麻醬,小小一瓶好像130元上下。開蓋才發現放太久,芝麻和油分離,整罐沒有芝麻的香,也沒有芝麻的口感。我不禁懷疑那是榨過油的粉,加油調和的芝麻醬。

因此,我對富味鄉投下不信任票,絕不買他家的油,那想到它竟然也造假!看來食用油真的是個大黑洞,消費者不小心就掉入奸商的陷阱中,賠上健康還找不到禍源,這真是令人忐忑不安的惡夢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