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一直以為東西方的橄欖樹,都是同一家族,只是西方的橄欖,果肉的油含量多,粉身碎骨是它的宿命。那想到它們並不是一家人,連科別都迥然不同。

     西方橄欖叫油橄欖,學名為Olea europaea英文名為 Olive。它的原產地在地中海地區,是木樨科木樨欖屬。油橄欖家族的橄欖,大多數都為榨油而生,並不能生吃。只有少數油果兩用的橄欖樹,小橄欖加工成鹹菜;成熟後的橄欖果,只能榨油。我們在超市看到的進口橄欖罐頭,就是這種橄欖樹的果實。

如果不先搞清楚西方橄欖和中國橄欖的差異,上網會越看越迷糊。因為連古狗的「中國橄欖」,大多數解說都繞著油橄欖,談它的神話與掌故;如果打「橄欖樹」,看到的不是那首有名的民歌,就是橄欖油。為了不讓大家混淆,油橄欖的話題,在此打住!以下才是有關中國橄欖的真實面目。

中國種植橄欖有兩千多年歷史,以福建和廣東種植的面積最廣。橄欖樹生命力強,適應性廣,河床、沙地、山丘、坡地以及房前屋後、零星雜地都可種植,是農民脫貧致富的好樹種。

中國橄欖是橄欖科橄欖,它的學名為Canarium album英文名為chinese olive橄欖樹種植七年後才結果,每年十月前後採收,橄欖的產量有大小年之分,即第一年豐收,隔年就歉收。 

橄欖科的橄欖,品種很多,以橄欖的膚色來分,有青欖(福建人稱「青果」,因橄欖從生到熟,始終保持青翠的顏色。廣東人叫「白欖」)和烏欖(黑橄欖)兩大類。這兩類橄欖的分別在於:青欖以生食及加工做零食為主;烏欖則以菜用及雕刻為主。

欖品種有:檀香、惠園、自來園、長營等,其中以鮮食為主的檀香橄欖是果中極品。它的果小而圓,肉厚而質脆,入口稍帶苦澀,嚼後清香甘甜,回味綿長。這品種就是從唐代起,福建地方官獻給皇帝的貢品。橄欖加工有蜜漬、鹽藏等多種方法,成品有甜、鹹、辣等口味。

     潮汕地區是廣東橄欖的主要產地,以增城產量最大。廣東橄欖以烏欖為主,成熟的烏欖為紫黑色,它有幾個品種:車酸欖、油欖、土欖、地豆欖等。烏欖必須以水煮軟去澀才可食用。

廣東人用棉線把熟烏欖切割成兩塊,成為「欖角」。再用鹽醃欖角就成「欖豉」,欖角舂爛成塊狀,或調成濃稠的醬,則叫「欖糕」或「欖醬」。

這幾種以烏欖做的鹹菜,我無緣品嚐,但以烏欖製作的「橄欖菜」,我卻有緣吃過。那是加工過的即食品,長得像切碎的梅乾菜,毫不起眼。但當菜入口中,真的是鮮嫰清香,美味得令人終生難忘。

那麼好吃的鹹菜,但在菜裡沒吃到橄欖,它為什麼叫「橄欖菜」?問送我菜的友人,他們也說不清,只知是汕頭名產。原來橄欖菜是以油將青橄欖熬成烏橄欖,再用溶入橄欖香氣的油,來炒芥菜醃製的鹹菜。其實以烏欖油炒任何青菜,滋味都絕佳。

我對「橄欖菜」的美味念念不忘,在福州市逛大賣場時,目標鎖定它,來來回回的搜尋,就是沒看到「橄欖菜」。福州人愛吃橄欖,卻沒「橄欖菜」,原因在於橄欖品種的不同,我該去廣東找它。

我記得小時候用石頭敲碎橄欖核,裡面白白的仁細細小小,雖然好吃,但只能塞牙縫。烏欖的欖仁,竟是五仁月餅中的一仁,我看「欖仁」的圖片,感覺它的身材比小時吃的大多了,難怪廣東人會把它包進月餅中。

五仁是那五仁?似乎隨時代有所不同,半世紀前的五仁是「欖仁、松子、瓜子、芝麻、核桃」,如今很多五仁的內容改變,「欖仁、松子」被「杏仁果、花生、腰果」取代。理由很簡單,欖仁一斤的產地價,接近台幣1000元;松子也貴,成本太高,只有放棄!

潮州日報有篇「浮濱果農醃製烏欖有方」,該文提到:由於烏欖的經濟價值不高,過去果林改造時,不少烏欖樹被果農淘汰……現在物以稀為貴,烏欖成了搶手貨,在當地都供不應求」。可見古早時代,欖仁很便宜,每個人都吃得起,成為月餅餡就不足為奇。

只看圖片,不知烏欖的大小,然而想到它的果核,可用來雕刻,想來它的身材該比青欖壯碩多了!沒看過核雕的真實版,去台北故宮就能看得到,真是巧奪天工的絕活!

欖核雕是廣東特殊的雕刻工藝,它的特色為:雕刻精細入微,形態小巧玲瓏,技法以浮雕、圓雕、鏤空雕為主。現在欖雕產品的花色有50多种,如多層花舫、通雕蟹籠、撒網漁船、吊鏈宮燈、花塔、古鼎、國際象棋等。因此欖雕已名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
不管青欖、烏欖,只要是橄欖,都有藥效。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說:「橄欖生津液、止煩渴、治咽喉痛,咀嚼咽汁能解一切蟹毒」。中醫認為橄欖是「肺胃之果」,對於肺熱咳嗽、咯血都有益。新鮮橄欖可解瓦斯、酒精、海鮮中毒。以往中藥房的「橄欖粉」,據說對消化不良有助益。

橄欖果肉含有豐富的營養,鮮食有益人體,特別是含鈣較多,對兒童骨骼發育有幫助。因此有人說「橄欖是百果之王」。

     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