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  桂皮,在零食不多的年代(民國40年~60年),曾是小學生磨牙的好朋友。我記得讀國小時,只花一毛,就能從中藥房買一小截褐色的樹皮。小孩習慣先舔桂皮,有些微甜味,接著用牙齒咬下小小一角,細細咀嚼時香氣及甜辣味在口腔中散開。因為桂皮耐吃,是貧困歲月時,小女生的最愛!

比我小十多歲的弟弟,談到他那時的桂皮零食還有:將桂皮汁液的甜香味、黃顏色,塗抹在白紙上,再切割成小條的黃紙片,學童只要舔紙,桂皮的香甜立即出現。這種小零嘴,只能在國小周遭,專賣學童玩具、食品的廉價小店才買得到!

前幾年我開始接觸南洋香料,乍見捲成小棒子的肉桂,聞味道是桂皮,但和我印象中像厚木片外貎的桂皮,真的差太大。這兩種桂皮的有何差別?

錫蘭肉桂(Cinnamon)的原產地是錫蘭(即斯里蘭卡),塞席耳群島、馬達加斯加、印度及爪哇都有生產。錫蘭肉桂樹生長兩年後,第一次的剝皮(收穫)。採收時以彎形小刀,將樹皮剝開撕下後,捆成一堆,在自然氣候下醱酵24小時。然後將醱酵樹皮最外一層表皮割下不要,剩下一層光滑內皮就是待售的肉桂成品。

錫蘭肉桂的成品內外光滑,由810片層疊成細長筒狀或雙筒狀,呈黃褐色,質脆,易折斷,斷面不平坦,有溫暖的木質香氣,略帶丁香氣息。

中國肉桂(Cassia)產於廣東、廣西、雲南、越南、緬北。它生長約1015年,才能進行第一次剝皮。不經發酵只需乾燥,樹皮較硬且厚,精油含量高。

錫蘭肉桂和中國肉桂的長相,前者為捲筒狀,後者為片狀;錫蘭肉桂呈黃褐色,中國肉桂則為紅褐色;錫蘭肉桂清香,較適合燉煮水果或烘焙點心、菜餚。中國肉桂濃烈嗆辣,適合長時間熬煮的料理,是滷煮食物極重要的香料。一般人稱錫蘭肉桂為肉桂,中國肉桂為桂皮。

童年我最熟悉的桂皮,不查它的身世,還不知它的身價曾經比黃金昂貴。我在《香料》書中,看到「桂皮─最古老的香料」,它說「公元前2700年的一部植物學者著作裡,就已經提到了桂皮!在古代,羅馬人,希臘人和阿拉伯人,跑遍天涯海角尋找這種珍貴的香料。」

有關肉桂的神話及掌故,我在網上查到的資訊為:鳳凰是古埃及的神秘火鳥,一隻鳳凰在臨死前會用肉桂枝築巢,然後點燃它。牠在大火中消失,但一隻雛鳥會在火中誕生。肉桂防霉、防腐的功能,以及火鳥的神話,或許是埃及人製作木乃伊時,肉桂粉是重要的香料之一。

舊約敘述希巴女王贈送所羅門王肉桂,做為愛的禮物。而在古希伯來的宗教儀式中,塗抹的膏油即肉桂精油。

羅馬帝國暴君尼祿,在盛怒之下將愛妻踹死。他為了懺悔和紀念愛妻,下令羅馬全城燃燒一年的肉桂,想以肉桂的香氣,護送妻子上天堂,這是史上有名的「肉桂事件」。

9世紀時,歐洲人開始將肉桂加入酒類和調情酒內,婦女臨盆時也用肉桂做鎮靜劑。

馬可孛羅遊記中說:「從印度回來的船滿載香料─胡椒、生薑和肉桂……」由此可見,兩千多年前,肉桂在埃及、希伯來、羅馬……的重要性。

我一直以為歐洲人尋找新航路的香料是丁香、荳蔻、胡椒,從沒想到肉桂也是目標之一。原來早就從事國際貿易的阿拉伯人,為了強調肉桂的珍貴,對買主葡萄牙人編了一則神話。

內容如下:阿拉伯有種大鳥,從遙遠的地方銜來肉桂樹枝,然後在懸崖築巢。阿拉伯商人為了肉桂,將大塊牛肉放在崖下,大鳥將牛肉叼進巢穴,卻因肉太重把鳥巢壓垮,商人才能撿到肉桂。總之,肉桂得來不易,於是葡萄牙人甘心以黃金換肉桂。

葡萄牙人後來發現阿拉伯人的謊言,開始往東方尋找肉桂。十六世紀,葡萄牙探險家在錫蘭發現肉桂,佔據錫蘭後,強迫當地人以肉桂皮付稅捐,然後大量運至歐洲販賣。葡萄牙人對肉桂的壟斷地位,後來輪流被荷蘭人和英國人取代,直到皮埃爾.普瓦弗爾把桂皮引進模里西斯為止。

     我從沒料到桂皮這微不足道的香料,居然是航海大發現的動機之一,真令我訝異萬分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