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週日搭鳳山文化公車,車過曹公廟,導覽開始介紹曹謹的生平,他說:「曹謹是河南人,請問河南有什麼特產?」

    車上幾個女大學生馬上搶答:有鬰金香!風車!牛奶!木屐!

    導覽起初錯愕,接著自嘲:「我的發音不正確,讓妳們誤會!我說的是河南省,不是歐洲的荷蘭!」

河南有什麼特產,又難倒她們,我想莫非「黃河!」居然是標準答案。

導覽接著又說;因黃河常氾濫,河南人對水利建設極熟悉。曹謹來鳳山之前,因缺水,農民只能種一期稻。他拿出自己的薪俸,以及民間的捐款,從高屏溪引水,讓幾千公頃的農田受惠……」。

文化公車可以隨時上下車,我們上另輛公車,導覽又問:「「曹謹是河南人,請問河南有什麼特產?」

另一批女大學生的答案,竟和上一車相同。接下去的劇情也和上一車如出一轍!

     我忍不住想:台灣教育去中國化果然成功!現在年輕人的腦海,除對大陸地理陌生外,對台灣史只知荷蘭、鄭成功和日本,其他全不知道。

最可笑的是十九世紀的鳳山縣知縣,是清朝的官員,怎會是荷蘭人?再說荷蘭人會姓曹嗎?她們更忘了,荷蘭人早在十七世紀就離開台灣,勢力範圍只在台南~嘉義附近。

     說來也不能怪年輕人,我們的媒體對日本時代的任何建設,不遺餘力的歌功頌德;而對1895年以前清代的開發,幾乎絕口不談;1947年以後,國民政府的施政,則貶多於褒,甚至全歸功日本人打下的基礎。

     曹謹對高雄縣農業的貢獻,似乎是鳳山人的專利!或只有曹公國小的校友,曹公廟信徒,曹公路兩旁的住家,才知他的生平!我希望因著文化公車的解說,曹謹在鳳山的水利建設,不再被後人遺忘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