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多年前,我為中國時報寶島版寫報導,曾寫過與烏魚子相關的文章。記得友人帶我去鹽埕區一家老店,看店家製作烏魚子的畫面。後來認識旗津中洲的孫老闆,他告訴我旗津很多家庭,每年都會自製烏魚子,送禮自用都不錯。

原來旗津在地人做烏魚子,和眷區媽媽做臘肉、灌香腸,都是農曆年前的例行公事。為什麼?說來也是段歷史,幾百年前,福建漁民每年都會到高雄、茄萣、林園沿海一帶捕烏魚。漁民從季節性停留演變為長期居留,形成村落集市,旗津就是因漁民捕烏而移民成街的地方。

以往每年冬至前的20天,全省捕烏魚的漁民,都會集中到旗津,待上4050天。民國75年以前,台灣烏魚每年產量平均200萬尾。想當然烏魚子加工,都集中在旗津及鹽埕區及茄定、林園等產地。

古代烏魚子如何加工?鳳山縣志說:「……有子成片,下鹽曬乾,味更佳」;彰化縣志說明更詳細:「子成片下鹽,以石壓之,曬乾可焙為酒品」。

民國前三年,日本長崎縣延聘專家,來台灣傳授製烏魚子的技術,在高雄、鹿港兩地設立烏魚子加工廠。我猜高雄烏魚子工廠可能在旗津,於是不少人學到做烏魚子的技術,才會出現家家曬烏魚子的畫面。

前幾年我為旗津阿嬤寫生命故事,最想寫的是:會做烏魚子的阿嬤。沒想到前區長吳初雄的媽媽,就是自做烏魚子的高手。 

我訪問吳媽媽時,她已是近百歲人瑞,但記憶力仍佳。她說:「做烏魚子是跟隨親友學來。先挑選烏魚,從烏魚肛門用力擠,如果擠出白色分泌物,就是公魚;擠出金黃色則是母魚。將母烏剖腹,取出烏魚卵後,第一步清洗,接著去掉魚卵上的血管,然後看烏魚卵是否完整?如果有割破或不小心弄破,就要拿布來補。

再來就是在烏魚卵周遭抹鹽,靜放一小時,就要以水沖洗鹽份,然後開始壓烏魚卵。一片木板上舖一張布,烏魚卵平舖,再蓋上布,最上層是木板,板上再放磚頭壓住。起初磚塊少,等到經過日曬風吹後,壓在烏魚卵上的石塊越來越重。烏魚卵只需曬三~四小時的陽光,以後就放在陰涼的屋簷下吹乾,這樣醃漬的烏魚子才美味可口。」

     我在鹽埕區見過海產店做烏魚子,方式和她說的雷同,唯一的差別是:現代人不再使用棉布,取而代之的是豬腸。

孫老闆是中洲人,那時就告訴我:「台灣沿海魚源枯竭,野生烏魚越來越少。台灣、日本人都愛吃烏魚子,旗津烏魚廠早就從巴西進口烏魚子;雲林有養殖烏魚取卵。」

我問他:「那種烏魚子好吃?怎樣分辨?」想也知道當然是台灣海域捕撈的烏魚子最好。那時不管進口或養殖的烏魚子,尺寸都偏嬌小,所以較好辨認。孫老闆又加上一句:「專做烏魚子加工老店,不管那裡來的烏魚卵,都能做得極美味。」

地球暖化和大陸漁民搶撈烏魚,以致這些年漁民捕獲的烏魚量越來越少,但市面上出售的烏魚子卻越來越多,甚至個頭越來越大,這是怎麼回事?我上網找資料,找到台灣烏魚子的五大來源:

  野生烏魚子,也就是上天送給台灣漁民過年的黑金,去年(101)是多年來捕獲最多的一年,但也僅45萬尾,比起廿多年前少太多了!這是老饕的最愛!

  養殖烏魚子,又分在海中箱網養殖,以及淡水養殖兩種。如今雲林縣口湖鄉是養殖烏魚子重鎮,也是烏魚子競賽的常勝軍。由於養殖技術進步,目前養殖烏魚子個頭大,色澤美,品感佳,廣受消費者歡迎。

  一種豆仔魚卵巢製成的山寨烏魚子。我以往不知這種魚目混珠的烏魚子,看資料才曉得。

  大陸烏魚子:大陸漁民搶捉烏魚,又不會加工,於是賣給台灣業者,長相怎樣,我也不知。從漁販以不屑的語氣提及,想來不太美味吧!

  巴西或美國進口的烏魚子:原來烏魚家族也分住四海,我猜品質會越來越好!

        得到這情報後,我覺得烏魚子和茶葉的種類,都讓我有如霧裡看花的迷茫,不知誰講的可信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