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習慣邊做事邊聽廣播,而新書推薦或訪問作者,是我最喜歡聽的節目。有的書一聽就知道不是我的菜,算是長了知識;也有的書覺得到書店翻翻看,再決定是否帶回家;而有的書是聽完後,立即決定要收藏它。

「誰在淘寶中國」就是我一聽內容,毫不考慮的要收納的書,原因是這本書的主題我太感興趣了。其實這是作者吳樹書寫「中國文物黑皮書」的第三本,前兩本是:《誰在收藏中國》、《誰在拍賣中國》,我在誠品看過那兩本書,卻沒有絲毫購買慾望。

這本書吸引我的是什麼?說來好笑,我是個既笨又膽小的人,卻特愛看仿冒(山寨)東西的造假過程的文章。吳樹在《誰在淘寶中國》中記錄六下景德鎮,暗訪明清官窯瓷器仿冒品大本營;直擊全中國最大的仿古玉器集散地;考察號稱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河南高仿銅器工廠……專訪民間仿冒文物高人,探出業內不可告人的機關奥妙。

二十多年前,大陸剛開放探親時,我就聽人說:「常州有專仿古人書畫的集團,招募美術學院學生,依他們的天資,選一名家的書畫,讓他天天臨摹,三個月後可畫得唯妙唯肖。」我真的很想去常州見識,可惜沒門路,所以對到仿古現場探究竟的書,我自然非看不可!

其實古文物造假,也不是今天才有的新鮮事,造假至少有一千多年歷史。只是以往侷限在金字塔頂端的王公貴族間的遊戲,現今卻成為全民運動,造假大軍人數多達幾千萬,才引起大家重視。

最近我整理以往的剪報,居然看到「大陸字畫市場陷阱多,仿畫集團分工合作幾可亂真……」的一則新聞。當時大陸剛開放觀光,北京是旅遊重鎮,不管日本人、港台及東南亞華人都愛買字畫,於是造就假畫市場。

當年被仿造和假冒最多的畫家是齊白石、張大千、石魯、傅抱石、李可染、程十髮等人的作品。北京出現仿畫集團,一些三流畫家便分工合作,有人專司模仿題詞、落款;有人臨摹圖章;有人仿畫,一應俱全,形成一完整的「生產線」。製作水準幾可亂真,有些竟可騙過一些買畫的行家。

當時有「精品」及「旅遊商品」兩種等級。至於價格:量產的粗製濫造國畫,商人以五元到幾十元人民幣收購,而放到旅遊點的標價,從數千元甚至高達萬元。這也是很多人在觀光區或國營商店買畫,可從萬元殺到幾百元的理由。

二十年後,吳樹寫下「京津紙貴與中國假畫市場」,如今仿畫的買主不再是觀光客,而是國際和國內的拍賣行。作者請號稱「國手」的天津畫家,仿造吳昌碩的《玉蘭圖》,他付畫家4000元潤筆金,連買的產於清末的宣紙,裱畫費,花了不足兩萬元。

一位畫商用一只宋代磁州窯梅瓶,和吳樹交換這幅《玉蘭圖》。半年後,這幅畫在一家拍賣公司亮相,並以八十多萬元成交。以剪報那則新聞和現況對比,可看出大陸文物商的國際化,以及點石成金的本領。

吳樹看到的高仿文物,多半真假混搭,比如古字畫,今人在幾百年前的老紙上作假,連機器都證明它是真跡;在官窯殘片上貼新瓷;新青銅器泡化學藥汁,加上古器上刮下的鐵鏽,可騙過學者和鑑賞家。然後這些新古董順利的進入國際或國內的拍賣公司,不僅天價成交。往往也走進博物館,變成出土真品。

多年前,我對原住民做陶壼的工藝感興趣,訪問了好幾位大師,後來終於找到最早做陶壼的高人。我到潘姓高人的家,看到從蘭嶼運來的泥土,遵古法的露天窯(其實就是一個大坑,也是家中可燃廢物的垃圾堆)。他每個月燒一次,成品都有文物商到府收購。

平埔族的潘家,做原住民仿古文物幾十年,從木雕、石雕到陶壼都有。十多年前原住民文物,都是透過台東、花蓮的特產店,外銷或賣給日本人。本土意識高漲後,漢人開始收藏原住民文物,老東西都到日本,加上大多數人對原住民藝品的陌生,於是處處看到仿冒品,甚至以南島民族的文物混淆。

潘先生是第二代,他原在台北工作,由於父親病倒而返鄉接手。潘家早年請排灣族的雕刻高手,長住他家雕客戶愛的木雕、石雕;請蘭嶼的達悟捏陶高手,捏各族群的陶壼、陶器。在人工高漲後,他們只好自己動手做陶,從蘭嶼買土,再照土法拉坏、風乾、露天低溫燒。

潘家算是陶壼的OEM工廠,所以成品的價格不高,經文物商的手,價錢就暴漲,原因是變成古董。潘先生笑說:「我家的陶壼進了不少博物館,有的還被國外博物館收藏!」

他說:「台北有位專研原住民文物學者,無意中在烏來的特產店,看到一只排灣族的古陶壼,他從敲陶壼的聲音,陶土的成色,以及壼身的圖紋,鑑定是古壼,花了近十萬買下。

幾個月後,這位學者又去那家特產店淘寶,沒想到居然看到和上次一模一樣的陶壼。他立即知道自己受騙,那是只仿冒品。他請店家告知仿假高人的地址,否則就提告,這位學者到他家住了一個星期。

原來各地造假的基本原素都類似,所以口袋不夠深,對文物內幕不了解的人,到博物館看看文物即可,別拿自己的血汗錢開玩笑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