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

聖誕彌撒.JPG  

        去年在萬金過聖誕夜,今年要去那兒過呢?    

早在兩三個月前,我就想這件事。原則上,想到教友多的部落,享受宗教味濃的聖誕夜。我最早想去南投縣的羅娜村,可惜我和該村熟識的友人,早就斷了線!

此路不通後,想到曲冰去過聖誕節也不錯!至少那邊有群一起去加爾各答的朋友。可是那陣子常下雨,萬一山崩路斷怎麼辦?再說路途遙遠,我想了就覺累!我又想到霧台,杜勇雄神父是熟朋友,加上教堂活動中心提供住宿。可是到霧台的路通嗎?

     就在我左思右想之際,來義天主教青年會會長,在我的部落格留言,希望我去看他們「真人活的馬槽」。我去年就對那很拗口的標題不以為然,以中文的理解,馬槽是主角,活的馬槽是什麼意思?難道像小木偶奇遇嗎?真人?難道有假人或機器人?

     這個標題是排灣族國語嗎?原來是本堂的外國神父命的名字。這是那種語言的文法,我不懂!我認為表演耶穌誕生的故事,就以小耶穌為主題!馬槽怎麼喧賓奪主!好奇怪!

這一來也勾起我的好奇心,想去看廬山真面目!但我必須先找到春美,她是來義鄉古樓村人,也是好嚮導。幸好她有空,也有興趣,於是今年在丹林村聖保祿堂過聖誕,就成了定局。

     在路上春美還說:「小時候聖誕節,我們都到丹林教堂,那時人好多!好熱鬧!」六點前,我們趕到聖保祿堂,沒想到迎接我們的是:幾串不停眨眼的聖誕燈光,以及一片寂靜。

我記得天主教周報和該堂網路,都寫聖保祿堂,活動從六點開始。錯愕之餘只有問教堂對面的村民,她說:「活動在小丹林,就是喜樂發發那裡!六點開始,趕快去!」

     春美的車轉頭,過丹林大橋,又過古樓村,越過來義國小,轉進村裡小路,見到教堂,但活動也不在教堂。路口交通管制,走了一小段路,到了一廣場,原來那是公園,名字就叫「喜樂發發」。那天我才知道丹林有大、中、小之分,按道理既然同名,該比鄰而居,那想到大小丹林竟隔條大河,隔個村落而遙望!

     我們進入會場,一眼就望見幾間分散,且獨立的竹子茅草屋。中間的司令台也經過竹管裝扮,顯得很有原味。在場的人沒幾個,難道在別處?趕緊問坐在大石塊上的媽媽,她說就在此地,連彌撒也在此舉行。

可愛的小天使.JPG   

春美說要找晚餐,我想已經六點多,活動該開始,那想到一等就是九十多分鐘!又因為只見到三三兩兩的演員在廣場上漫步,我們有「莫非演員人數多過觀眾」的疑慮?沒料到聖誕劇開始後,我看階梯的觀眾席,居然坐滿了人!聖誕彌撒時,全場都是人,我算白擔心了!

聖母領報.JPG  

我原來就對強調合於聖經原文的聖誕劇,沒抱太高的期待。但對為演出而搭了好多間茅草屋的設計,感到驚訝。去年在萬金望聖誕彌撒,讀經時將耶穌誕生前後的經文朗讀,邊讀時有教友分飾不同角色,感覺像演雙簧,又像演默劇。聖保祿堂的演出是萬金讀經的加大版,但多加了一些對白,以及一群可愛的小天使。劇中演得最好的角色是兩位扮演客棧的男女老闆,燈光和音響也都在水準之上。

整晚找旅社的若瑟和瑪麗亞.JPG  

我有點不懂,既然要以戲劇方式表演耶穌降生前後的故事,為什麼又要否定是戲劇!否則就和萬金一樣,旁白加演員的動作,何必如此興師動眾,集合數村的有心教友,卻不讓劇中演員有發揮的空間。還要美其名為「忠於聖經」!

記得半世紀前,好來塢曾流行拍以聖經為主題的電影,比如十誡、萬夫莫敵、賓漢……當時教會還包場去看!我就沒聽任何一位神長說:「加油加醋太多,不合聖經精神!」

我以為可以望排灣語的子夜彌撒,想不到幾乎都是國語。春美就很不解:「小時候彌撒都是母語,現在為什麼變成國語?」我想起在四十年前,在仁愛鄉各部落望彌撒,從經文、道理到聖歌,全是布農語。為什麼在母語當道的今天,彌撒用語竟全面國語化?這又讓我迷惑!

  和萬金相比,我比較喜歡丹林,因為它洋溢著虔誠、熱心、體貼、合作……的氣氛,在小丹林能找到屬於耶穌的平安夜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