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  利瑪竇是東西文化交流極重要的人物,我們每人都在歷史課本中認識他。2010年夏天去北京,利瑪竇墓地是我們母子三人的目標之一。上網從維基百科得知:利瑪竇墓地藏在北京黨校內。

 P1030432.JPG  

我去北京之前,從網絡找到離阜城門不遠的小賓館。原以為要搭計程車到黨校,問櫃台後的答案是:出賓館大門後右轉直行,碰到第一個紅綠燈再右轉直行,差不多十分鐘就可走到。

     現在大陸年輕人腦中的步行速度和我們相仿,果然很快的走到黨校大門。當我見到站崗的解放軍?憲兵?總之看來是軍警。我有點猶豫,學校對外來人有管制嗎?幸好我們之前有人進出校區,標兵沒攔阻,看來我們也可自由進出,於是放膽走進校園。

     在網路查看利瑪竇墓地,發現連大陸人見到站在大門邊的軍人,都感到忐忑不安。有人在門外看看就放棄;大多數要問標兵是否可進?我們算是膽大包天,憑觀察就大搖大擺的走進校園。

我們從大門口豎立的校園平面圖,只看到「碑林」,沒見到「利瑪竇墓」,猜想那就是我們的目的地。從平面圖看出「碑林」在校園中間,我不知校方為何以「碑林」做密碼,讓人誤以為它像西安的「碑林」,是書法迷的朝聖地。

因為西安「碑林」內容豐富,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,又彙集了古代的文獻典籍和石刻圖案。該校的「碑林」,清一色為墓碑,雖可號稱「碑林」,卻易讓人混淆。我想該校可能不想讓國內外信徒,得知地點而三五成群來訪吧!

我們看見一片綠蔭,發現有座古老且雕刻精緻的石門,走過石門就見到利瑪竇、湯若望和南懷仁的墓園。三位神父都是墓碑後有個水泥長方形的墳墓,利瑪竇的墳居中,兩位神父在後,呈品字形。

利瑪竇墓園大門.JPG  

旁邊的墓地有64塊神父的墓碑,兩座墓園都是鐵將軍把關但是大門深鎖!三人覺得千里迢迢的來到利瑪竇墓前,只能遠眺而不能入內近觀,實在可惜!女兒想到去收發室問問!有沒有人可做導覽?收發室的女職員是安徽來的教友,很熱心的為我們連繫,前後花了一個多小時,終於有位老師願為我們導覽,代價是每人十元。我從網路知道要付費,三人一致同意。解說員在利瑪竇墓前等我們。

     一個鐘頭前,我們隔著鐵欄杆照相,如今走到墓前、碑前,看個夠;拍個夠。而這位老師,不知是導覽解說新手?或是個性木訥?或對利瑪竇墓的歷史背景不熟?總之他看來很生澀,我們提問題才會答覆。

     沒想到我們得到一些錯誤的訊息,先說利瑪竇墓前的石門,導覽說:原來是老教堂的大門。我查資料得知「1994年,北京市西城區政府出資,將清代所建柵欄墓地南大門(俗稱「小石門」),移至小墓園正南端。至此,墓園和石門連成一體。」

「利瑪竇墓前的墓碑,最中心的是明代雕刻,玫瑰花是清代雕的,外圍的新石框則是二十年前產品。」導覽如此解說,可是我最近反覆看利瑪竇墓碑的照片,總覺得墓碑有新品的嫌疑。

寫這篇文章我又上維基百科「馬尾溝教堂」條目,談到利瑪竇墓重修時,有這一句話:「其中文物工作者,還特別將利瑪竇碑的陽文磨平,照原樣重新鐫刻,並依樣砌上青磚邊框和白色玫瑰花邊……」可見只有中間墓碑是明代產品,導覽又說錯了!幸虧我找到相關資料,否則以訛傳訛,愧對真相!

導覽說:利瑪竇的墓碑沒被破壞過,有四百多年歷史。至於湯若望及南懷仁的墓碑,就是被打斷再重接的(查看資料該是義和團之亂時破壞的)。在64位外籍神父墓碑林中,他指出郎世寧的石碑,以及較有名的神父。

神父墓地.JPG  

接著他指著墓碑上淺淺的凹槽說:「這些當初嵌在教堂外牆!」如今黨校的餐廳,原來是馬尾溝大教堂,那座教堂是八國聯軍後,以清廷的賠款所建,而在義和團之亂時,被砸的外國神父墓碑,則成為教堂的外牆。

     我們問他是否有書面資料,他說:「今年(2010年)519日是利瑪竇逝世四百週年,因此有許多外賓來墓地參拜,校方出了本紀念專書。那是非賣品,只送貴賓(我們當然不是!)」

     不賣!不送!看看可以吧!好商量的導覽就帶我們到他的辦公室。又是一棟莊嚴的大樓,門口同樣站了警衛!到了二樓,他把一本精裝書拿出,我們找出想要的資料拍照,他因公外出。

     我匆匆拍了相關的書面及圖片資料,回家後反覆看照片,對利瑪竇墓地有約略的認識。先說墓地的由來,當利瑪竇於1610年逝世後,徐光啟向萬曆皇帝請求葬在北京,得到皇帝許可,賞賜利瑪竇安葬於平則門外二里溝的滕公柵欄,教會無需付款便可擁有這份產業。到19世紀末,安葬於「滕公柵欄」的歐洲傳教士已逾百名。

我發現在義和團之亂前(即1900年),書中的滕公柵欄傳教士墓地圖,利瑪竇和湯若望以及陸續過世的86位神職人員的墳墓(我猜這塊墓地只有耶穌會神父才能埋骨)。而利瑪竇和湯若望的墳墓,立在東西兩端之首,其他的外籍神父隨著過世的年代依序排列。

1900年以前的柵欄墓園.JPG  

耶穌會墓地原由葡萄牙人管轄,因此又稱葡萄牙墓地,在墓地盡頭有間教堂,名為諸聖堂。傳教士墓地的東邊,有傳信部墓地,我猜可能是非耶穌會神父埋葬地;另一個墓園則是仁愛會墓地,我想該是辦孤兒院、醫院的仁愛會修女的墓園。

義和團作亂時,暴民針對外國人,於是外籍神父的墓碑被推倒或砸碎;墓穴被挖開,屍骨被焚。辛丑條約第四款規定:必須將被平毀的外國人墓地恢復,清廷賠償教會一萬兩銀子。

於是教會在這片土地興建了馬尾溝教堂,利瑪竇、湯若望、南懷仁、龍華民、徐日升、索智能等神父的墓碑,在原地重新樹立起來(和現今墓地不一樣)。其他的80塊墓碑,則被嵌入新建教堂(即馬尾溝教堂)外牆。

被嵌在教堂的墓碑.JPG  

1954年黨校進駐後,利瑪竇、湯若望、南懷仁三位神父墓碑仍在原址保留;龍華民、徐日升、索智能三位神父墓碑移到馬尾溝教堂后院。其他傳教士和教民的遺骨及墓碑共837個,則遷到海淀區。

1966年文革,紅衛兵限三天內拆毀墓碑,工作人員以將墓碑深埋地底,讓他們「永世不得翻身」而逃過被毀之厄運。1974年被當作倉庫的馬尾溝教堂因年久失修被拆除,嵌在外牆的墓碑散院中各處。

19789月,中國科學院代表團赴義參加學術會議,利瑪竇家鄉的學者,請中國恢復利瑪竇竹墓地。這些代表歸國後,將此訊息傳到中央,也獲得重視。1979年挖出埋在土中三位神父的墓碑,照原樣修復。從文獻可知,三位神父的墓碑是真品,墳墓則是山寨版,因為他們的墓穴及骨骸,早在廿世紀之初,就被仇外的暴民砸毀!

1984年在利瑪竇墓園東側,將原來嵌在教堂外牆,後散落在院中的墓碑,重新樹立和保護。除龍華民、徐日升、索智能三位神父的墓碑失蹤外,還少了16個墓碑。我很小人的猜測,大陸在物質缺乏的年代,連長城的磚頭都被盜,何況校區有不少住家,不管舖路或用在室內,墓碑是很好的建材。

利瑪竇和外籍傳教士墓園,躲在幽靜的北京黨校中,很難引起觀光客注意,我想連許多天主教友都未必知道。希望數百年來愛中國,為中國人的精神及物質文明,貢獻良多的外籍神父,從此寧靜的安眠該地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